名老中医话胃炎二十一调理气机治全身
气机升降出入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认识,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有气机紊乱的病理基础,调理气机可以是任何疾病的治疗大法,慢性胃炎也一样,只是具体方药有别。在慢性胃炎,升脾气、降胃气当为基本治法,涉及肝之疏泄、肺之宣发。 认为调畅气机、舒其壅滞是治疗慢性胃炎之重要手段,任何病因引起之慢性胃炎皆须从其气机之调达顺畅着手。 而调畅气机主要考虑升脾气、降胃气为主,喜用四君子汤加加枳实、木香、川朴、藿香等药降胃气,并须兼顾肝气及宣肃肺气,,临床上常用柴胡、木香疏肝去积解郁,郁金、佛手疏肝解郁下气止痛。 治疗慢性胃炎主张调全身气机,针对本病即宣肺气,升脾气,降胃气,疏肝气,使全身气机重新归于平衡,而疾病自愈。 用桔梗、枳壳宣肺气; 升麻、葛根升脾气; 旋覆花、沉香、枳实降胃气; 柴胡、川楝子疏肝气。 五脏六腑总是相关,脾胃为表里,胃肠不可分,治疗胃炎之调理气机还有胃肠气机要照顾到。 治胃病首重调理气机,包括肝胃气机不和、脾胃气机不畅和肠胃气机不调等。 认为疏调肝气、斡旋气机,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则。 肝胃气机不和以四逆散、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脾胃气机失调可因于实,也可因于虚。属实者常用辛散苦降之品,方如柴胡疏肝散、五磨饮子、陈平汤等。属虚者或用辛平甘润之品以补之、润之、温之,或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使胃腑之燥得润,脾胃之虚得补,脾胃之寒得温,胃气通降之职自复,脾之升清功能得健,脾能输精于胃,则胃病自除。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之属随证加减; 肠胃不和多由暴饮暴食、饮食积滞、伤胃滞肠、腑气不通所致,治宜消食导滞、理气通腑,常用枳实导滞丸、大承气汤加减。或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以致大肠气机不利,并见胃气郁滞、肠胃不和,症见胃痛而胀、嗳气频频、肠鸣矢气、大便秘结等,每用六磨汤、越鞠丸化裁; 气之为病,有气机失常,也有气虚、气陷。虚与实,可互为因果,可同时存在。治气之法,可以细分。 气滞,肝胃气滞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方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加青蒿、海金沙、蒲公英、车前草等; 气逆,胃气上逆,治宜降逆化痰和胃,选方旋覆代赭汤加减; 气虚,益气补中和胃,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气陷,补中升提,兼降浊阴,选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以调气为大法,无论是虚实夹杂之痛还是寒热错杂之痞,无论是通补兼施还是温清并用,重要的是要让气机通畅。 方法有行气、升气、降气、补气。滞则行、陷则升、逆则降、虚则补。以行气为主,如陈皮、香附、香橼、佛手、厚朴、苏梗、沉香,若饮食积滞可加内金、莱菔子消食和胃;若湿热偏盛则可加黄连、黄芩、半夏以清热燥湿,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若脾胃虚弱则加人参、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健脾和胃、益气化湿;若胃阴不足加麦冬、玉竹、生地以滋阴清热;血瘀加红花、丹参、川芎、桃仁以活血化瘀; 以为慢性胃炎在气之病多为气滞、气逆和气虚。气滞者,以自拟之五香散(木香、香附、沉香、降香、香榜、槟榔)治之;气逆偏热者,以橘皮竹茹汤加减;气逆偏寒者,以旋覆代猪汤或丁香柿蒂汤出入;气虚者,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气机变化多端,涉及脏腑较多,临床用药思路就多、就散,也会都有效果,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也有基本原则,也有规律可循。 主张调理气机为主要治法。常云:“治胃须调气,气机调则胃气和,胃气和则疼痛止。治胃痛不宜纯止痛。” 认为四逆散具有疏肝理脾,和胃调气,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肝、脾、胃三脏皆调,‘是治疗胃病之佳方,认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的百合乌药汤是调理脾胃之气最理想的方剂,常二方合用以调理脾胃气机,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则疼痛自止; 临床用药,调畅气机,苦辛配伍,以为慢性胃炎之湿热中阻,气机郁滞的核心在于苦辛配伍,苦辛配伍之意即以苦能降能泄而和阳,辛能开能通而和阴,两者合用,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用以通阳散结,流通气机,而恢复中焦升降转输之机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苦辛配伍之药对如黄芩与半夏、黄连与吴茱萸、黄连与厚朴、黄连与苏叶等等。 认为调畅气机是其基本治则。临症常用炒枳实、法半夏等降气和胃;木香、苏梗、佛手等理气和胃。 对理气法、理气药的应用还是要有一个度,不可滥用。 认为临床不要囿于前贤“理气止痛”之说,慢性胃炎胃脘部胀满痞等症,是由于胃病日久,脾胃受损,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升降失常是病变的关键所在,处方时在健脾益胃基础上选用1~2味理气药即可;此时见胃脘部胀满痞等症,则完全用辛燥理气破气药物治疗,多数是愈消愈胀,况且其有耗散中气、化燥伤阴致变证丛生之弊,此种现象在临床中很常见,应引起重视。 气机是一个大概念,调理气机就是一个广泛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胃炎来讲,除气机郁滞,肝气不舒、肺气不宣外,还有脾气的下陷、胃气的上逆。这些气机病变分类对有些人可能是某一种的典型表现,对有一些人则是多种并见,且有其它状况。所谓经验,就是明察病机之状况,掌握用药之法度。 ----------------- 长义堂中医*健康*生活*文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xw/17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717熊继柏老师医案讨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