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10月学术部北中医李萍: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依旧讨论熊继柏老师的医案。熊继柏(-),男,湖南常德人,国家级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历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内经教学委员会委员。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从事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证。年,应国家卫生部派遣至阿尔及利亚为总统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疗效,医疗威望享誉海内外。得到湖南卫视与湖南日报的专题报道。熊老名言:“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聪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懒(即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三是老师不糊涂(即老师一定能传道、授业、解惑)”。“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中医疗效是有必然性的!”医案   年8月,一个12岁的女学生前来求诊熊老。病历如下:   伍某,患赤痢7日,下利脓血稠粘,身热腹胀。经用西药治疗,痢未止而反腹胀如鼓,脓血自下,且持续发热。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转请中医治疗。察其病态:患儿面部消瘦,精神疲惫,肚腹膨大,鼓之如鼓,身热较甚,体温测试39.7度,痢下脓血不止,腹痛,里急后重,一昼夜约下痢30余次。并时时吐逆,不能进食。视其舌脉:舌质深红而绛,舌根部有厚腻黄黑苔,脉象沉数。Question1.如果你是熊老,该如何思考?辩证处方用药?2.痢疾的特点是什么?分哪几种?如何鉴别?3.关于痢疾,西医是如何看待治疗的?注:大一的同学可以主要思考辩证与治法。大家积极发言,没有观点也可以多提问,多多交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Discussion天津中医药大学刘家睿   第一反映是病机十九条的我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北中医刘克乔   此人一派湿热之像,为实热,腹胀如鼓,身热,下浓血,里急后重,肚痛,以芍药汤清热理血,通滞止痛。来治本。   时时欲吐,不能进食,伤寒论中,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用吴茱萸汤治标。白头翁汤合吴茱萸汤加丹皮,地榆。北中医东院付志文   这次我想从少阳篇的一首黄芩汤入手,若呕加半夏,看似是一个肝经湿热的厥阴热证,其实我觉得应该从厚土御木的方面来考虑。   黄芩加半夏汤:黄芩15,芍药10,炙甘草6,大枣15,半夏12,生姜10河北医科大学李紫果   即血痢。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   《诸病源候论》   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我想当归赤芍汤加减。   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乃湿热伤于小肠血分。加上吴茱萸辛开苦降。12岁女孩多少会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后期再用补中益气。   对了,我觉得黄连是必用的。首医施青贵   我想起上周跟诊时耿老师说过:胀者多从实考虑。河北医科大学李紫果   左金不是可以通降嘛。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束永康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西医属于传染科疾病。早期症状表现会跟朱丹溪说的湿热为本相符,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所谓的寒湿痢。后期多见营养不良疲倦恶寒。   嗯,热入扰血,柴胡汤可到,热与血结,承气汤可用。   综合看我会用大柴胡。   首医施青贵   此患者参其舌脉,舌红绛苔厚腻黄甚至黑,脉数,腹胀而下利多日诸症依旧,考虑其为胃肠湿热且看起舌证已较重,湿性粘腻缠绵日久符合此证特点,我觉得应该急下之以泻其热,主方考虑承气汤,小承气吧,然后祛湿用茯苓白术,加黄连厚肠止痢(其实我一直没明白“厚肠”是什么鬼,望指教,反正书上这么写的就加上吧),腹痛加味白芍吧,白芍善治痛,这里套一下哈~   然后我的方子如下:酒大黄12g厚朴6g枳实9g黄连12g茯苓9g白术9g白芍15g先吃三副看看,观其脉证后再说。耿老师说胀多实,于是实则泻之。安中医李兴亚   束师兄怎么认为此案的脉沉数呀?是因为病位在里吗?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沉脉可以理解为一种细脉,属阴,沉脉不但属里,还要考虑阴血亏耗。   这个是竖着看,这个空间代表的细脉。安中医李兴亚   嗯嗯懂了,这样看是大柴胡更好一些[呲牙]河北医科大学李紫果   说实话我开始提到那个我也不是很有底,我考虑过用承气汤,是怕她受不住。舌根黑热应该是很重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的确出现转阴证的症状了,痢疾7日,可以理解为是传经入里的过程,会往三阴发展。安中医李兴亚   面部消瘦,精神疲惫,“少阴病,但欲寐”??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按照祝味菊对于六经的理解,阳经最后的抵抗是阳明,失守后则会陷入三阴。   是的,阳明多陷入少阴,所以,少阴多见热证。少阴三急下也还是要有阳明的一面,阳明津亏也有少阴的一面。洛阳中医药学校郑伯乐   舌红绛是热伤津血,舌跟厚黄腻湿热下注下焦,脉沉主里数主热苔腻注湿,所以下焦湿热,精神疲惫肚腹胀大,是邪伤气血中气下陷,用药白头翁12黄柏15黄连15秦皮15阿胶12炙甘草12.黄芪6人参2当归6陈皮2升麻2柴胡2白术2,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西医治疗估计用的是抗生素+吸附+双歧杆菌。这是急性痢疾的西医治疗常规。这种疗法无效,是否考虑用清热健脾收涩法无功?我们新安医派的《赤水玄珠》提到过:休息痢者“因始得之时,不曾推下,就以调理之剂,因循而致也;又或用兜涩药太早,以致邪不尽去,绵延于肠胃之间而作者’’。此时若用补益之剂,无异助邪养奸,凭其脉证,当用大柴胡汤加减通里攻下,使邪去正安,顽疾尽拔。湖中医朱秋秋   调气则后重自除,调血则便脓自除。   芍药汤清热,调气和血兼通府,和小半夏汤降逆止呕。河中医孙宁   从舌脉可以看出热已经入营血了,而且舌苔黄而腻说明中焦有积滞化热而出现发热,气机阻滞腹胀鼓之如鼓,脉像沉而数说明热在里,下利脓血并粘稠,湿邪为患,湿热内盛而腹痛,里急后重,我觉得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再加少量生大黄来攻下泻热。病人有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说明湿困中焦较重,可用连朴饮来化湿和中,然后也加少量生大黄来攻下泻热。   白头翁汤和芍药汤都能治痢,虽然都有腹痛,里急后重,相比较而言白头翁汤的治证更深,深入营血的热毒痢,芍药汤多为湿热痢。安中医吴彬   1.患儿以“下脓血不止”来诊,此时下焦肾已虚;又一派湿热邪盛之象,不可用涩剂,当急食苦味药以坚肾,肾固则利可止   2.患儿肚腹胀大,鼓之如鼓。合“至真要大论”之热证病机,更有身热与热证相符。舌红绛、舌根苔厚腻黄黑,提示热在下焦血分,脉沉数为邪热在里   3.吐逆不能食,为邪热蒸腾,耗伤胃气,胃气虚极而上逆、不能受纳也   4.精神疲惫,热伤气也;面部消瘦,或是素体偏瘦,因病下利而伤血也   5.主症“下利脓血不止”,亦因热邪入里,损伤大肠血络;热盛伤气,气虚不固,故下利不止   6.病已七日,趁舌脉未提示正亏之际,当急食苦而坚肾以止下利,急食寒以清解里热。则热自除,利自止,神气自复   7.方选仲景白头翁汤:黄连15黄柏15秦皮15白头翁10   8.又虑患儿胃气以虚,不能受纳,故先以生甘草g煎汤,再煎煮以上四味,去渣滓后,频频冷服,服至热除利止   芍药汤主湿热之痢,调气以除后重,行血以止脓血;白头翁汤主热毒之痢,清热凉血而使热除痢止~

江中医新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此案的确准确定位诊断为噤口痢。   考虑食不入的情况,可以仿喻嘉言寓意草治一女童暑日下利不得食,以承气剂下之得食的案例。可用大黄黄连甘草三味。安中医郭庆   噤口痢,湿热蕴结,热入血分,先以小承气汤合白头翁汤加石菖蒲、地榆炭,槐花炭急下存阴,凉血止痢,痢止后以参苓白术散加生地、石菖蒲米饮服。   噤口痢,下痢而不能食。   杨士瀛说:噤口痢虽属脾虚,亦与热结有关。   患者病七日,已热入营血,气阴两伤。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的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邵飞   我觉得主要得看腹痛的性质,如拒按用承气没错,如喜按,我用白头翁汤加理中汤。舌脉看热入营血没错。但本病也有太阴病的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西医一般认为是肠道菌群失调和感染所致,大便球杆比应该是失调的。予补液+抗生素+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广中医林赞檬   《金匮要略》虽然无痢疾一词,但却“下利”一词语,以寒热而论,多以白头翁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桃花汤等方治疗,后世的芍药汤即是由此变化而来~此案诊断痢疾明确,无疑问,具体点,正如前面诸位所言,噤口痢,但痢疾虽然为下利表现,但不同于泄泻的治法,其中有某些禁忌,忌过早补涩,闭门留寇、忌分利小便等~八纲辨证,下利脓血,里急后重,以及舌脉,当属阳、属热;此案患者虽然体瘦,神疲,但其舌脉并不表现出虚证,此为大实有羸状,腹胀,脓血结合舌象当为实证;患者虽然有身热,却无恶寒体痛,恶风恶寒等表证,反而有下利脓血,腹胀,呕吐等里证,因此当属里,八纲辨证为阳证、热证、里证、实证;六经辨证来看,身热不恶风,呕而发热,下利,皆为病在阳明:营卫气血辨证,患者舌质红绛,有下利脓血,但无神昏谵语、斑疹隐隐等,应当湿热在气分;综合此案,阳明中焦湿热,痢疾热痢清之,初痢则通之,结合伤寒呕吐,下利,身热,脓血,里急后重,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可用大柴胡汤合芍药汤加减,清解中焦湿热,调气行血~   西医治疗则主要是针对病原菌,药敏试验,选用合适抗生素治疗,其余的则对症治疗,如果发展得厉害,需要注意防止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呼衰等~痢疾一定要注意辨其危急,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新痢久痢,可下不可下,在气在血,针对赤白之辨,里急后重之辨,后世医家提出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很值得重视的~   此案大法重在通因通用,清解湿热。北中医东院陈鑫   分析:湿热壅滞,气血凝滞,脉络受损,传导失司,故腹胀如鼓,里急后重;湿热之毒熏灼,伤及肠道脂膜之气血,腐败化为脓血;舌根部有厚腻黄黑苔,见肠胃湿热蕴结;湿热积滞,热入营血,灼伤阴液,故身热较甚,舌质深红而绛,脉沉数;邪气日盛,正气衰惫,见面部消瘦,精神疲惫。   治法:清肠导滞,泻下清热,凉血止血,益胃养阴。方药:小承气汤加味地榆、黄芩、沙参、麦冬加减。针灸治疗:主穴: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配穴:曲池、内庭;操作:豪针常规刺。每日治疗1~2次。耳针:取大肠、直肠下段、小肠、腹、脾、肾。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配合药膳治疗:黄瓜汁饮。组成:黄瓜叶g,白糖适量。制作:将黄瓜叶洗净,切碎,榨汁取液;将榨好的汁液放入碗中,加适量温水和白糖,调匀即成。用法:徐徐饮服。功效:清利湿热。答案北中医李萍   按:病儿已下痢七日,表现高热、神衰、脉数、下血不止等症,且舌质红绛,这意味着热入营血,乃系热毒内炽,灼伤阴血之象。   同时患儿表现出腹胀较甚,呕逆不食之症,且其舌根部有明显的厚腻黄黑苔,这又标志着患儿肠中留有湿热积滞。   病证的矛盾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阴血灼伤,一方面是湿热积滞。此病虚实夹杂,阴血已伤,湿热犹存,正虚邪实,实为危候。此时若只救阴血,则湿热缠绵不解:若只荡涤湿热,又恐阴血愈耗。   而权衡其标本缓急,则湿热积滞为其病本,阴血灼伤为其病标。此时病人表现又是以腹胀、呕逆、下痢、发热为最突出,所以当前亟需荡涤实邪,祛其湿热。   凡下痢见呕逆不食者,中医称之为“噤口痢”,是胃气欲败之征,属危重病候。唐容川《痢证三字诀》云:“若噤口,津液伤,不速治,腐胃肠。”本案患者即为噤口痢,乃因肠中有湿热积滞,上攻于胃,致使肠胃气机滞塞表现腹胀,胃失和降而表现呕逆不食,因此用小承气通因通用,荡涤实邪。取王氏连朴饮中黄连厚朴清肠胃湿热,辛苦通降。再加木香、莱菔子行气除胀,地榆炭止血止痢,更加竹茹代半夏止呕,方以通降清泄为主。   处方:黄连10g厚朴10g生大黄6g枳壳8g广木香3g竹茹15g炒莱菔子10g地榆碳15g。   次诊:服完三剂,其下利脓血明显减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症见消退,发热之势显著下降,尤其是腹胀基本消除,呕逆得到控制,患儿舌根部之厚腻黄黑苔已去。此时仅表现口干口渴,尚不欲进食,大便稀溏,时夹红色血丝,日下4~5次。舌红少苔,脉转细数。   实证解除,当固护胃气,改用益胃汤加入凉血养血之品,固护正气,清除余热。   益胃汤加薏米、白芍、地榆碳。   生地15g白芍15g薏米10玉竹15g沙参15g麦冬15g地榆碳12g炒莱菔子15g   连服五剂,其病获愈。   小承气确非治痢专方,张仲景创此方泄热通便,破滞除满,用以治肠胃实热积滞,表现以痞满为主的病证。本案借用小承气汤,取其通下实热、破滞除满的作用。思考与拓展1.治疗要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当先解表;·若无表证,而见实热明显可及早参以通下,因势利导,泄去实热积滞。(《仁斋直指》:无积不成痢)·如不明此义唯以大量清热解毒之药,往往不能取捷效。·更有不知着,妄以止涩止痢,反而闭门留寇,变为坏证。(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2.鉴别治疗·痢疾虽然有下利表现,但不同于泄泻的治法,其中有某些禁忌,忌过早补涩,闭门留寇、忌分利小便等。·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3.噤口痢的辩证分析临床常见噤口痢不外两种·一以胃中热甚为主,火热上逆见呕吐不食,可兼见实热之症。即《内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治当急泻胃热。若呕逆不食,而见明显腹胀则需用小承气汤。·二以胃伤津枯为主,由于热灼肠胃,以致津液枯竭,可见伤津之症。治以唐容川救胃汤,大生津液以救肠胃。

为了提高大家讨论病案的积极性,

我们特别为大家向中医在线联盟申请了奖励。

奖励细则如下:

  1.病案讨论,进入最后病案讨论精选发言的小伙伴,奖励10个资粮。(不设上限)

首医施青贵、安中医吴彬、安中医郭庆、广中医林赞檬、北中医东院陈鑫。

  2.最符合答案,并附有精彩解析的小伙伴,奖励30个资粮。(不设上限,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谢绝抄袭!)   3.最早回答出来正确答案(或接近标准答案)的小伙伴,奖励30个资粮。(每次1名)

  4.发言价值较大的小伙伴,奖励30个资粮(不限)——广州中医药大学束永康。

  感谢学术部的主持以及整理。

  希望大家共同参与,积极发言,不在乎对错,而在乎成长。

传道解惑,共扬国医!

……END……

(题图来源于网络)

     欢迎投稿,稿酬丰厚,一起成长~   投稿邮箱:dycz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xw/1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