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寒感冒

(二)风邪犯肺(接上)

方药2:《医学心悟》止嗽散加减:桔梗9克荆芥6克紫菀6克百部6克白前6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

方药分析:桔梗性苦,宣肺气以止咳;荆芥辛温解表;紫菀宣肺化痰止咳;百部润肺化痰;白前通畅肺气止咳;陈皮调胃;甘草缓中。

加减法:

(1)风寒较重,喉痒咳甚,加苏叶6克,或炒牛蒡子6克。

(2)痰湿内阻,苔白滑腻,加莱菔子6克、苏子6克。

(3)若素有食积,复受风邪,或受风之后,进食过多,导致脾运不及,食滞内停,除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外,又见胸闷腹胀,不欲饮食,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恶闻食臭,腹泻如败卵,苔黄厚腻,脉沉紧或滑等一系列食滞症状,治疗除解表疏邪外,当兼以消食导滞,使风邪无所依附而速去。选用葱豉汤(风邪重者)或杏苏散(咳重者),苔厚者加消导药如焦三仙各10克、莱菔子10克、鸡内金6克、半夏6克或保和丸10克(布包同煎于药内)。应根据食滞多少,灵活加减,同时嘱患者控制饮食,忌食肥甘荤腥。可酌情少进稀粥之类。

(三)风伤于卫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有汗,呕逆,舌淡白,脉浮缓。

病机分析:此即仲景所谓太阳中风证。系感受风寒之邪而以风邪为主,较上型又重一层。风伤卫分,其卫外、温煦及司开合功能失职,是以寒热、身痛、自汗出;呕逆为肺气不降、胃气失和所致。

治法:辛温解肌,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尖6克秦艽10克大豆卷10克葱白2条生姜3克

先将药物水煎滤出,温服,服药后必须喝热粥一碗,以助药力,然后卧床覆被取汗,使遍身微汗出,热随汗解,邪随汗出。尚未痊愈者,过1~2小时后,将药渣再煎服。仍喝热粥取汗而解。

方药分析:此方系仿桂枝汤意化裁而来。用桂枝尖、葱白辛温通阳;秦艽祛风除湿,擅治身痛;大豆卷、生姜宜发上、中焦之气机,解表散风,降逆止呕。风邪去,营卫和,则病愈也。

(四)表寒里热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烦躁,汗出,口渴,脉数有力或滑数有力。

病机分析:此为伤于寒邪之后,未及时使用解表药物,致使寒邪留滞肌表不解,郁久入里化热,故既见寒热身痛之表寒证,又见烦躁、汗出、口渴、脉数之里热证。

治法:辛温解表,辛寒清里,表里双解。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麻黄3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石膏15克生姜2克大枣5枚先煎麻黄30分钟,去上沫,然后纳诸药。因邪已化热,故服药后不喝热粥。

方药分析:方中麻、桂辛温解表以祛表寒,生石膏辛寒清里以除郁热,杏仁宣降肺气以助营卫运行,姜、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寒温共济,清宣并举,诸药协力,使表寒去,里热清,肺气行,营卫和,则诸症可愈。

(五)寒郁热炽

主症:高热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脉洪大有力。

病机分析:此为上型的进一步发展,寒邪日久,入里化热,传入阳明,故寒热、身痛等表寒症状消失;阳明乃两阳合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传阳明,正邪剧争,里热蒸腾,故高热、脉洪;郁热不能外达则烦躁不安;热迫津外泄则汗出;津伤则口渴欲饮。

治法:辛寒清热,兼护阴津。

方药:白虎汤加减: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粳米20克甘草6克

方药分析:石膏辛寒,清热解肌,达热出表,以开阳明之郁;知母苦寒而润,清热养阴,与石膏合用,使清热之力大增;甘草泻火解毒,配粳米可保养胃气,配石膏则甘寒生津。四药相配,共奏清热生津之功,而无寒凉败胃之弊。

加减法:

(1)若患者素有食积,热传阳明,热邪与胃肠糟粕互结,阻止胃肠气机正常通降,形成阳明腑实证。症见高热口渴,大便干结,数日不下,腹部胀满硬痛拒按,矢气恶臭,舌苔黄厚而干,脉沉滑数或洪大有力。治当攻下里实,用小承气汤。药用枳实、厚朴各6克,调气机,除腹胀;大黄3克(后下)攻下热结。三药相合,能攻下邪实,使胃肠之气畅达,津气上下相承。

(2)若经证、腑证俱盛者,可将白虎汤与小承气汤合用,名曰白虎承气汤,药用生石膏15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粳米(白米)20克、厚朴6克、枳实6克、大黄3克(后下),水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xw/1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