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药人参补气药
人参又称人衔,鬼盖,土精(土之精华所生),移山参(现有大部分山中移植家里种植)等。《本草纲目》人参年深,浸渐成长,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人参。其成有阶级,故曰人衔。其草背阳向阴,故曰鬼盖。其在五参,色黄属土,而补脾胃,生阴血,故有,黄参、血参之名。 人参乃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现在栽培的基本称为园参,野生的称为山参或野山参,主产于我国东三省及朝鲜半岛。 生晒参:新鲜的园参减去小枝根,用硫磺熏后,放在阳光下晒干; 全须生晒参:不除枝根而晒干; 白参须:剪下的枝根和须根晒干; 红参:将生晒参或小枝根蒸2~3个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 (图为红参) ※生晒参或红参使用时通常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也可打成粉服用。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 现代用法:甘、微苦、微温。归脾(中焦)、肺(上焦)经,滋养脾肺精气。 1、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脉微欲绝; 人参味甘性微温可大补元气,对身体有强壮作用,治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大失血,大汗,大吐泻等导致元气极度虚脱的症状,单用本品即可。单用本品治疗急症时用量一定要大,否则不能力挽狂澜; 2、补脾益肺——脾气亏虚,肺气亏虚; 脾胃气虚,生化乏源,导致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肺虚日久导致肺肾气虚,出现气短、喘促、乏力、自汗、脉虚等症状,人参益肺气,可治疗肺弱气虚症; 3、生津止渴——气津两伤的口渴症,消渴症; 消渴症,上中下三消,中消为消渴症,常见于糖尿病人群中,常配合天花粉、麦冬、知母等共同治疗; 4、安神增智——气血双亏导致的神志失养导致的一系列病症; 可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惊悸健忘,单用人参即有一定效果; 5、补气养血——气虚,血虚或气血双亏; 气血可以互生,人体可通过补气滋养阴血,因此可以治疗血虚或气虚双亏之症; ※用法用量(园参而言) 人参或人参片内服:每次5~10g,文火另煎,将参汁兑入已煎好药中一同服用;研末吞服:每次0.5~1g,每日1~2次。 野山参——补力较大,生长年限越久越好; 园参——补力较弱,病情一般的皆可使用,主要产于吉林、辽宁以及朝鲜; 参须——较园参力量更弱,用于气血虚弱并不十分大的时候或小儿。 园参分为生晒参和红参: 生晒参——用于气阴不足导致的各类疾病; 红参——性偏温,适用于气虚兼有阳虚的患者; 1、人参甘、温、补气,有助火、壅滞、敛邪弊端;一切实证、火郁之症忌服或慎用; 2、人参反藜芦、恶皂角;不可与藜芦、皂角同用; 3、人参畏五灵脂; 4、服用人参同时,不宜食用胡萝卜、饮茶,以免影响疗效; 5、很多医家认为不宜与莱菔子同用,因莱菔子降气抵消人参补气效果,而临床使用过程中,如气虚咳喘导致的胸部闷胀,气虚泄泻,胃下垂等症状兼有脘腹胀满,用人参莱菔子既能补气又可缓解脘腹胀满症状,同时可预防人参补气导致的胸闷腹胀症状加深。若应用人参中出现脘腹胀满,气滞情况,也可用莱菔子来解,效果很好; 6、人参补气而助火,使用中可配伍天冬、生地等凉润之品;同时为防止滞涩之症出现如腹胀、胸闷等,可加入陈皮、香附一些理气除胀中药; 7、人参有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头痛、眩晕、体温升高、高血压、出血;其中出血为人参急性中毒特征。 8、人参用药一定要有气虚适用症方可使用;滥用人参、久服、剂量大,往往出现不良反应,轻的如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或身体发胀、脾气大,重的导致高血压、牙龈出血、鼻血甚至胃出血或中风的症状出现; 1、人参年限看“芦碗”茎迹是否多;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则留下一个茎迹,芦碗茎迹越多则年限长;很难作假; 2、整条人参看体胖、腿少、肤色均匀则为好人参;若体瘦,体表有很多斑纹,根须多,则质量不是十分好; 3、切片人参辨别:一看断面,黄白色显粉性,具有明显棕色环纹;若人参惨白一片则可能被硫熏过或含量不足;二看环纹旁边有散在的棕色点,点越多味越浓,则质量越好;三尝,味苦回甘,若气味偏酸则可能有硫磺,若气味偏甜则含糖。 专家简介 王文辉,东莞市名医、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 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治未病科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及健康宣教区主任。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东莞市中医学会基层中医药专家指导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他擅长运用中医传统疗法防治慢性疾病(如亚健康、体虚易感冒、汗症、消瘦、消化不良、口腔溃疡、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顽固性呃逆、慢性疲劳、功能性便秘、“三高”肥胖、腰酸尿频怕冷、颈椎病、腰腿痛等)。对中医体质辨识和调养积累丰富经验。 来源|医院 执行编辑|江启煜 责任编辑|张秋镇 定审|蓝韶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3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妙用一味药吃了缓解口臭便秘宿便马上通
- 下一篇文章: 健康菜菔子的健康功效及食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