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论脾家实证论之合理性
《伤寒论》第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纵观《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阴病篇的条文是最少的。 以前一提到太阴病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太阴病提纲,而是理中四逆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于便溏的第一印象就是脾虚,再不就是脾阳虚。 确实,太阴病篇提纲掣领的第一条就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但若细心探究会发现,太阴病篇为数不多的条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明确方剂的名字,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桂枝汤,另外两个就是同处在条的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 大家会觉得太阳病的范围很广,属于无所不包的外证;其实太阴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太阴是里证,无所不到的里证。 如果太阳比作天,太阴就应该是地,天地无所不包。太阳就是一个家庭中的父亲形象,遇到外来的敌人,邪气,父亲会挡在前面,保护着一家人。如果父亲倒下了,那么作为母亲的太阴就会扛起重担。 太阳抵御敌人主要是依靠阳气的动能,太阴则不同,她主要依靠的是阴性的物质,如血和津液。 但要时刻记住,这对夫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阳父亲在抵抗外邪的时候需要太阴母亲的粮草辎重,津液作为后援;外邪入里,太阴母亲在抗邪的过程中也需要太阳父亲的正能量,阳气作为动力。 如果按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来理解,太阳体阳而用阴,太阴体阴而用阳。 铺垫了这么多,再去理解这篇条文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本来太阳父亲在外好好的抗邪呢,经过庸医的一番折腾,把太阴母亲从大后方运来的粮草辎重经过下法全浪费了,导致前线太阳父亲打了败仗,后撤到了母亲这里。 此时太阴母亲也不得不奋起抗邪。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但是一个太阴母亲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太阴的老对手,肝木,也就是五贼之首,打算趁火打劫一番。经过两场大战,太阴母亲的阴分也受到了重创,损失大部分阴液。 此时的桂枝加芍药汤就是天降雄兵。 采用阴和阳法。以太阳之方桂枝汤求治太阴之病。仔细品味,桂枝汤其实是一个调节太阳太阴夫妻关系的方子。 芍药是一个弱女子,她当然和我们的太阴母亲惺惺相惜,同为女人,你经历的我都懂。芍药先补充了太阴母亲早已岌岌可危的阴液,然后用自己的美色征服了肝木这个老贼。 再经过大枣这位红衣大侠的配合,于是乎,咱们的阴液,也就是粮草问题以及趁火打劫的肝木大坏蛋都被解决了。 下面要做的事就是把邪气从哪来的,从哪请回去。注意这里的“请”字,中医中药的介入是符合天道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以德服人的。 此时就需要重振我们太阳父亲的雄威了,借助桂枝,生姜的辛甘发散之力,后方芍药姐姐带领着太阴母亲大部队随时供给营养,最终把邪气赶跑。 此时身体作为这个战场,肯定是产生了一定的垃圾。毕竟战争就是要“死人”的。双方的尸体残骸都即将从肠道,经过便便的方式排出体外。也就是条所说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如果战场一直不清理,肯定会腐烂,淤积。身体为了自保,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提醒着你,清扫战场。 吾师常言,太阴怕热,怕淤。对脾阳论嗤之以鼻。 其实仔细想想,太阴母亲是个弱女子,体阴,那当然怕热了。 那为什么怕淤呢? 这就要从桂枝加大黄汤说了。 太阴母亲的阴液战损到了一定程度,人体就缺乏津液了,我们的大便就会干燥。也就是“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 学过中医诊断的都知道,实证和虚证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实证产生的痛是拒按的,用手轻轻碰一下就会很痛;而虚证是喜按的,也就是说用手按着还觉得舒服一些。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的主要区别了。 此时太阴母亲作为一条母亲河,有如黄河的河道,水量变少,河道淤泥严重。那么贯穿人体的江河湖海水量肯定也是受影响的,也就是人体经络的津液会严重不足。就如同土地干旱的颜色。 也就是条所提到的“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代表津液的小便是正常的,也就说明河还没有枯竭到露出土色的程度。也就不会发黄了。 桂枝加大黄汤则又是以天降雄兵来治理黄河。 他是由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而成。所以,我们再研究这个方子只需从大黄开始研究即可。 大黄,《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味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生山谷。 吾师思悟大黄乃“降胃肠以化淤积”,所谓推陈致新,即是去旧血迎新血之意耳。 “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具体地说,泄其实热,倒是不假。但若说其善治便秘,只能说,其乃治便秘之夏侯惇而已,何解之?夏侯惇有几只眼就有几个意思嘛!实热伴随着血淤之便秘,用之以大黄确是高明之招,但若是其他之便秘,不过是一只眼睛的夏侯惇而已,越用越便秘,就似大肠津亏,越用大剂量之炒白术之愈发于肚子痛之般耳。 细悟师之言,实乃智者之语。大黄作为天兵天将军治理黄河,黄河都枯竭成这熊样了,你个大黄不得带着东海龙王来,给我们浇浇水啊! 可惜玉皇大帝哥哥没给大黄派东海龙王,而是派来了芍药这个纤弱女子。道德经中有句话,叫柔弱胜刚强。芍药这位“女子”真如刁德一的台词所说,“这个女人那不寻常”!上文已经言明其善良和心智。实乃集美貌才智于一身之可遇不可求之奇女子。 不得不感慨一句,作为一个女人,要学着当芍药。美貌虽然是父母给的,但是智慧,内涵,气质可是靠后天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而培养出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美是一种高级的美感,不是后天整容能整出来的。 如果没有芍药这个女人作为后勤部帮着黄河补水,并且抚顺大将军肝木,防止木郁土中,黄河之水会继续干涸,供不上五湖四海之水。 脾主大腹,腹部的经络缺水干涸,不荣则痛。此即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的核心所在。 就像沙漠中植树造林可以固住水分。但是如果黄河的水分已经不足了,你可不能在黄河边再植树造林了,那水都让树木吸到根部去了,母亲河就变得更干涸了。 因为大黄作为一个夏侯惇般的糙汉子,一股子蛮力,推陈致新,虽然是在清理黄河河道上的淤泥,但是会伤害河道中为数不多的津液和虚弱的河床。 可以说芍药姐姐弥补了大黄哥哥的这个弊端。 桂枝汤本就有滋阴和阳之功,加芍药滋阴能力更强,盖阴充则肠润,阳和则肠通。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许宏在《金镜内台方议》: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虚弱而腹满时痛者,乃脾虚也,不可再下,急与桂枝加芍药汤以止其痛;若脉沉实,大实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实也,急宜再下,与桂枝汤以和表,加芍药、大黄以攻其里。且赤芍药性凉而能泻血中热,大黄能除其实、泻其脾也。 问日:桂枝加芍药汤用白芍药,加大黄汤用赤芍药,二症皆同,何得有异?答曰:白芍药能补脾止痛,赤芍药能泻脾止痛。前症加芍药汤,乃治虚邪;后症加大黄汤,乃治实邪,以此虚实之不同,故补泻之有异。 王子接于《绛雪园古方选注》:大黄人于桂枝汤中,欲其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是肠中燥矢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而阳道实,故以姜、桂人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反有理阴之功,即调胃承气之义。燥矢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运行而腹痛减,是双解法也。 陈修园于《长沙方歌括》:桂枝加大黄者,以桂、姜升邪;倍芍药引入太阴,鼓其陷邪;加大黄运其中枢,通地道,去实满;枣、草助转输,使其邪悉从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吾师在桂枝加大黄汤的基础上加味莱菔子,治疗脾家淤滞。 清代医家张锡纯言,莱菔子∶生用味微辛、性平,炒用气香性温。其力能升、能降,生用则升多于降,炒用则降多于升,取其升气化痰宜用生者,取其降气消食宜用炒者。究之,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 吾师认为,莱菔子多服之后,顺以肠胃之积压之滞气。古往今来称达人者,无不称赞其推墙倒闭之功,深深地折服于莱菔子之石榴裙下。 愚思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莱菔子顺滞气之力,犹如泥浆泵以之治理以母亲河,再配合大黄的推陈致新之力,芍药的滋阴之能。共奏治理母亲河太阴脾之淤滞之功。 ?微笑的鲅鱼打赏我,是我创作的动力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cd/17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科普篇万病从根治如何清除体内的寒湿
- 下一篇文章: 肠道ldquo拖把rdquo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