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箭头处“蓝色字”,每天学习一点中医药知识!!

有趣有料的晚清医案,

颇具传奇色彩的流传,

凝聚数位医学大家的心血,

学中医不可不读的医案。

导读

《醉花窗医案》乃道咸年间进士王堉所著。已故医学大家耿鉴庭、谢海洲、本草专家刘寿山、现居山西的第三届国医大师王世民等,均参与过此书之整理流传,并予以极高评价。

《醉花窗医案》由脉论病,善用古方而不拘泥。所记载医案,包括外感疾病18种,肝系疾病12种,心系疾病3种,脾系疾病24种,肺系疾病6种,肾系疾病6种,预断死证5种,五官及外科疾病12种,妇产科疾病14种,儿科疾病5种。

本书参考近百种医史著作,对医案进行了详细的注解,主要分为三类:1.文字注释考订2.临床思维钩玄3.方药组成及使用指征

醉花窗医案

便

薛鹤亭侍御[侍御:唐代称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为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名鸣皋,陵川人[陵川:陵川位于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现隶属于山西晋城市],古道照人[古道照人:具备古代所崇尚的节操风义]。在吏部[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时掌选事[选事: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胥吏[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不敢欺以隐[欺以隐:隐瞒欺骗]。后作御使,数条奏忤[忤:违逆,触犯]上旨,而公正无阿,识者服焉。甲寅[甲寅:年,即咸丰四年]夏,其夫人患大便不通,医士或以为实热,投承气汤不效;或以为肠燥,投火麻仁亦不效;或以为食滞,投平胃散,通而旋塞。延余治之。诊其六脉微弱,右关尤甚,右尺脉细如丝。乃曰:此脾虚不能转运故也。遂立四君平胃汤,重用潞参至一两。鹤翁曰:病苦不通,塞之不转剧乎?余曰:君不识此。《内经》云:“塞因塞用”。盖人大小二便,全凭中气转运,中气不摄,则泄泻;中气太虚,则不能下送。夫人之病,非不欲不便,盖欲便而不下也。今以四君提其中气,平胃散调其胃气,再不通者,吾不复为此矣。晚即照方服之,次早即便数下,肚腹空虚,精神爽健,早餐已进三碗矣。午后来信云:贱内之病,已十去八九,何神若是!昨日之言,思之不得其解,愿暇时一请教也。次日即来拜谢。余曰:君未读医书,诚难细喻。譬如布囊盛物,非提其口,则物难下也。人之脾胃,何独不然。鹤翁曰:闻所未闻,今乃知大便不通之不无虚证也。遂与余为至交焉。

临床思维

本案在王堉诊治之前,已经他医“投石问路”,实热和肠燥已排除。用平胃散后有效,但疗效不持久。平胃散有厚朴、陈皮、苍术、甘草,理气祛寒湿为主,兼有轻微补脾胃的作用。王堉切诊六脉微弱,右关和右尺尤甚,主虚证。虚证之便秘应以补益之法治之,平胃散显然不适宜。王堉为何还用了平胃散而非专用补益药?因为用补法通便从理论上讲是合适的,但服药后不一定能马上看到效果。既然曾服平胃散有效,此次用之亦必然取效,此是临床取巧之法。且脾胃虚弱之人多因运化不及而出现水湿停聚,甚则出现白厚腻苔等严重的寒湿表现,这在慢性便秘患者中非常常见,平胃散是首选方。王堉对于此案便秘机理的形象比喻是医案的点睛之笔。

方剂链接

平胃散

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点睛:王堉使用平胃散见于《醉花窗医案》6处,分别为“食积作吐”案、“食积致痢”案、“气滞停食”案、“肝木克土”案、“气郁停痰,喘咳不食”案、“食积经闭”案,其共同特点是右关脉独大。其常用的加减法有加芩连大黄以泻下、加莱菔子以消面积、加神曲麦芽以消食滞、加枳实香附兼理肝气、合乌药散以调经。

相关阅读

治疗失眠不止有人参归脾丸,还有这个方子您一定要知道!

找医生看咽喉痛,没想到却治好了多年的不孕?!

《醉花窗医案》选读:痔疮的病机是阴虚血热,却误用桂附,后果是……

晚清医案选读:中医大家的传奇医案故事——商人突发头痛

晚清医案选读:中医大家的传奇医案故事——虚证?实证?

晚清医案选读:中医大家的传奇医案故事——青楼女上书的外感风热证

《醉花窗医案》选读:中医大家的传奇医案故事——巧治相国头晕症

平时酒肉不断,却突然畏寒发热……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y/1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