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萝卜老幼皆知,但在中药里它的正名叫莱菔,属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它既是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又是一味中草药,文献记载,萝卜约在13世纪从伊朗传入我国,最早记载在《日华子本草》中(五代时期--),自古以来关于萝卜有很多有趣故事,常被人们说起。

萝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其效用不亚于人参,故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萝卜。

三国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从华容道夺路而逃,适值天热,几万大军又饥又渴,实在走不动了,恰好道旁有大片萝卜地,士兵们拔起萝卜充饥,这块萝卜地为挽救曹军生命起了关键作用,后来被称为“救曹田”。

据传,多年以前,武则天称帝时,华夏很少战争,加之她娴熟政治,治国有方,天下太平,常有麦生三头,谷长双穗之说。一年秋天,洛阳东关菜地长出一颗特大萝卜,大约三尺,上青下白,农民视为奇物,把它进贡宫廷。女皇见了,圣心大悦,传旨厨师做菜。厨师深知,用萝卜做不出什么好菜,慑于女皇威严,只得从命。厨师们苦思一番,使出百般技艺,对萝卜进行了多道精细加工,切成均匀细丝,并配以山珍海味,制成羹汤。女皇一吃,鲜美可口,味道独特,大有燕窝风味,遂赐名“假燕窝”。从此,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设宴均用萝卜为料,“假燕窝”登上了大雅之堂。

“牡丹燕菜”是洛阳酒席中24道名菜的首席菜,它就是用萝卜烹制的。年,周恩来总理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时,曾在“真不同”饭店品尝此菜,厨师在烹调此菜时,取牡丹花入肴,使之浮于汤面,使“洛阳假燕菜”更加鲜艳夺目,深得贵宾们的称赞。周总理见菜后说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从此,洛阳燕菜又多了一个“牡丹燕菜”的美名。

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极其生动地描绘过北京“心里美”萝卜的特点,说“冬飚撼壁,围炉永夜,煤焰烛窗,口鼻炱黑。忽闻门外有‘萝卜赛梨’者,无论贫富髦雅,奔走购之,唯恐其越街过巷也。”他在北京为官时,晚上总要出来挑选些萝卜回去,他对“心里美”萝卜的评价是:“琼瑶一片,嚼如冷雪,齿鸣未已,从热俱平。”

北京老作家兼美食家汪曾祺会制作不少家常酒菜,如“扦瓜皮”、“松花蛋拌豆腐”,还有“拌萝卜丝”。他用南方的小红水萝卜(又名“扬花萝卜”)连皮切成细丝,加糖后略腌后即可装盘,然后浇以酱油、香油和醋。他认为若与少量海蜇皮丝拌则尤佳。

苏州有种萝卜经盐渍后叫“春不老”。“春不老”脆嫩香美,淡淡的咸味透出丝丝的甜味和鲜味,是寺僧们用来敬客佐茶的极佳茶点。当代文学家邓拓当年去苏州灵岩山游览时,寺中的高僧妙真大和尚曾用“春不老”敬客,邓拓品尝后赞不绝口,若干年后仍不忘记,后来邓拓先生将它写进了著名的《燕山夜话》中。

萝卜:性凉,味辛、甘,归脾胃二经。功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能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内服可捣汁饮1--3两,或煮食,外用可捣汁滴鼻。

它的叶、籽、老根都可分别入药。

叶:名莱菔叶,性平,味辛苦,归脾胃二经。功能消食理气,能治胸隔痞满、作呃、食滞不消、泻痢、喉痛、妇女乳肿、乳汁不足。

籽:名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肺胃二经。功能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内服煎汤6--10克,炒用消食、下气、化痰;生用吐风痰。

莱菔子、山楂均有良好的消食化积之功,主治食积症,但山楂长于消食化滞,主治肉食积滞;而莱菔子尤善消食行气消胀,主治食积气滞症。

结籽后的老根名叫地骷髅,也叫地枯罗。味甘辛、性平。功能宣肺化痰、消食、利水。治咳嗽多痰、食积、气滞、脘腹痞闷胀痛、水肿喘满、噤口痢疾。内服煎汤10--30克。

现代研究,莱菔子提取液有缓和而持续的降压作用,而且效果稳定、重复性强,亦无明显毒副作用。

古人认为人参不宜与莱菔子同用,恐其消减人参的补虚之功,但因服人参而引起脘腹胀满时服用莱菔子则能使之缓解。

院东中医馆周一坐诊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q/1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