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不同病种都该如何用药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肺是主持周身之气的重要器官。《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明·章潢《图书编》又云:“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以吐纳也。”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气相通,其又为娇脏,不耐受邪。 故外感病,不论从口鼻入,还是由皮毛侵,均易引起肺脏疾患。肺主宣发与肃降,若外邪犯肺,肺气不能宣发则壅滞,不能肃降则上逆,故常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证。若七情郁结,气郁化火,则气火逆上,熏蒸于肺而为咳;或久病内伤,耗损气阴,亦每致肺气受损,肺阴受耗。故临床肺家病为常见病,尤以老人小儿为多。其病虽繁,但辨证用药也有其规律。 一、论病因辨证用药 肺病之因,外感内伤也。 风邪外感,由皮毛口鼻而入,均易犯肺。 风夹寒邪郁于肺卫,肺气不宣,腠理闭塞,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或关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宜辛温之品,宣通肺气,疏散表邪。常用荆芥、麻黄、杏仁、桔梗、防风、紫苏、桂枝、羌活等。 风夹热邪犯肺,肺失肃降,鼻塞流黄涕,咳嗽吐黄痰或白稠粘痰,口渴咽痒痛,恶风,发热微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散风热,宜辛凉之品,如桑叶,菊花、薄荷、牛蒡子、蝉蜕、淡豆豉、葛根、柴胡等。 风夹燥邪犯肺,常见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难略,舌红,苔薄白而干燥,脉数,宜宣散凉润,选辛凉或质润之品,如桑叶、杏仁、沙参、贝母、瓜蒌、麦冬、梨皮等。 外感之邪,由表入里,发热重而不恶寒,咳嗽且伴气喘,咳吐黄粘痰者,辨证属痰热壅肺。治宜清肺化痰。宜苦辛甘寒之品,如黄芩、山栀、石膏、知母、鱼腥草、金荞麦、芦根等;配化痰之瓜蒌、贝母、枇杷叶、胆星、竹沥等;若肺火痰咳,或肺中有水气而咳喘者,又常选泻肺之品,如葶苈子、桑白皮、黄芩等。 若瘀热蕴肺酿脓者,常见咳吐脓痰,痰腥臭难闻,伴胸闷胸痛。治宜清热排脓,佐活血散瘀。排脓可选芦根、天花粉、薏苡仁;散瘀常选丹皮、赤芍、桃仁、虎杖、大黄等品。 病久伤津耗阴。若肺津受损,肺阴不足,证见干咳少痰,咽干,或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或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常选甘凉质润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贝母等。 病久亦耗气。肺气虚弱,临床常见少气,懒言,咳喘,语言低微,自汗,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宜甘味之品调之,常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甘草等。 二、辨兼证配伍用药 外感之邪,郁于肺而化热,证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此表未解而里热甚,邪郁闭于肺治宜宣畅,里热炽盛则应清泄。宣肺如麻黄、杏仁;清肺如石膏、知母、黄芩等。 若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证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者,宜宣肺散邪配养阴之品。宣肺散邪如桔梗、杏仁、薄荷等;养阴如麦冬、玉竹等。 若阳虚之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则正气不能逐邪外出。证见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咳嗽神疲,肢寒嗜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宜益气助阳,配宣肺解表祛外邪之药。益气常选人参、黄芪、党参等,助阳常选附子、细辛等;宣肺解表常选麻黄、桂枝、防风等。 若素有痰饮,复感外邪,则表寒引动伏饮。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胸痞,苔滑润,不渴饮,脉浮紧或身体疼痛肢面浮肿。宜宣肺解表配温肺化饮。宣肺解表选麻黄、桔梗、桂枝等;温肺化饮选细辛、半夏、干姜等。 温燥之邪袭肺,则伤津耗阴。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治宜清肺润燥。清肺选石膏、知母等;润肺选瓜蒌、杏仁、贝母、沙参、麦冬等。 温燥之邪袭肺,亦能耗气。证见汗多,烦渴,口干舌燥,神疲乏力,咳嗽痰黄,脉大无力。宜清肺配补气同用。清肺常选石膏、黄芩、知母;补气常选人参、党参等。 内伤咳久,则气阴两伤,肺阴不足。证见干咳痰少,不易咯出,潮热或手足心发热,咳嗽气短,神疲乏力。治宜气阴两补。补肺气选人参、党参、黄芪、淮山药等;补肺阴选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玉竹等。 久咳伤气,肺气耗散,常于补肺药中配入敛肺之品,以防其肺气耗散,如五味子、诃子、乌梅、五倍子等。 亦有肺病日久,脾气虚弱,或脾气素弱,运化功能失调,水液停聚为痰饮,而致咳嗽缠绵难愈者。脾肺同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宜化痰健脾。化痰如半夏、陈皮、茯苓等,健脾如白术、党参、砂仁、淮山药等。 肺气虚久,渐损及肾,以致肺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乃气之根。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咳喘短气,动则喘甚,甚则不能平卧。单补肺气,难收良效。宜补肾纳气平喘,选甘温之品,如补骨脂、胡桃肉、蛤蚧、紫河车、灵磁石、肉桂等。 三、审咳喘辨痰用药 《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巢氏则有十咳之分;陈氏则有三因咳之别。 不论多种咳嗽,总可以虚实概之。实证多新感,咳嗽声扬,鼻塞声重;肺热盛则咳痰腥臭,神气未祛,脉滑实有力。虚咳之证,多久病,咳而气短,或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声不扬,伴低热,盗汗或神疲乏力,脉细滑或细弱。若素体虚弱,复感外邪袭肺者,多虚中夹实。 喘证常与咳并见。实喘气长而有余,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虚喘气短而不续,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能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一息为快。 不论咳还是喘,新感者多实,治宜祛邪为主,宣肺、清肺、泻肺、化痰。内伤久病者多虚,治宜扶正为主,补肺、敛肺、或健脾、补肾纳气,亦常配化痰之药。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然本处所论为在肺之痰,亦有寒、热、湿、燥之分。 寒痰其痰色白,质清稀,易咯出。寒者温之,宜辛、苦,性温之剂。如半夏、陈皮、白芥子、皂荚、白前、旋复花、苏子、莱菔子等。 热痰其痰色黄,质粘,难咯出,面红身热。热者清之,宜辛、甘、寒凉之品清化热痰。如瓜蒌、贝母、天竺黄、竹茹、竹沥、海浮石、桑白皮、葶苈子、枇杷叶、马兜铃、荸荠等。 湿痰量多,痰色白而粘。易咯出,伴胸闷脘胀胃纳不馨,神疲乏力。湿者燥之,宜辛、苦、温药燥湿化痰。如半夏、天南星、陈皮、厚朴、莱菔子等。 燥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吐出,咽干鼻燥,舌干少津。燥者润之,宜甘凉润肺化痰。如瓜蒌、贝母、杏仁、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蜂蜜等。 老痰者,咳嗽时作,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有恶腥味。坚者软之,宜咸寒之品。如海浮石、海蛤壳、瓦楞子等。 本文摘自《南京中医学院学报》,年第4期,作者/孙多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黄芪的9对相反作用对比,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用了30年的民间祖传方,方简效宏,值得收藏 针灸处理急症:我临床常用的7种方法 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速效! 国医大师阮士怡:标本兼顾辨治失眠三法 没有临床辨证思维怎么办?只用7步就搞定 跟着11位中医前辈们学习“附子”的用法 抓主症,简单、高效用好这5首经典方 关于“引火归源”法,你知道多少? 2位医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 喜欢中医的朋友推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y/17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芥子与莱菔子临床应用类辨附伤寒论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