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小百科

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sativusL.的成熟种子。

萝卜子、芦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本品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下气、祛痰、消食化积。属消食药。

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宜炒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中气虚弱者慎服。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6~7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搓出种子,晒干,洗净果皮及杂质,收集种子。

①治一切食积:山楂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②治习惯性便秘:莱菔子、当归各20克,加6倍量水,煎熬2小时,共煮两次,取滤汁加蜂蜜克,煮沸,每日服毫升。(《湖南中医杂志》

③治痰嗽:杏仁(去皮、尖)、莱菔子各15克。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④治小儿腹胀:莱菔子(炒)、紫苏梗、干葛、陈皮各等分,入甘草少许,煎服。食少加白术。(《万氏家抄方》)   

⑤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15克,白芍药9克,大黄3克,木香1.5克。水煎服。(《方脉正宗》)

莱菔子食疗方

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用法: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

功效: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

莱菔子小案例

林某,男,62岁。诉因中风卧床,经常出现腹胀、大便不通等现象。某中医为其推荐一方法:将莱菔子文火炒黄,取30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取10g研为细末,以米酒调匀制饼,外贴于脐部,包扎固定,以热水袋热敷,12小时换药1次。结果:患者用药1次,腹胀减轻,肠鸣音增强;用药2次,大便得解,腹胀消失。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使肠蠕动减慢,引起肠胀气。中风后为减轻脑水肿而使用脱水药,使尿量增多,引起低钾、肠麻痹,引起腹胀。莱菔子消食除胀功效显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炒莱菔子能消滞化积、降气除胀;因其多油质润,还可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表明,莱菔子含挥发油,渗透性能好,且能促进胃肠运动。炒莱菔子研粉服,能起较好消食除胀作用。莱菔子粉以米酒制饼,贴脐能治腹胀。因米酒辛散,利于药物透达,脐中(神阙穴)给药易于吸收,加上热敷可以助其药物由表入里,直达病处,从而起到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消除腹胀的效果。本方对中风后或手术后因久卧出现的腹胀、大便不通都有较好疗效果。本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无禁忌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y/1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