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胃痞一
1.下列关于痞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触之无形 B.按之柔软 C.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 D.胸闷、气短 E.压之无痛 2.胃痞的基本病位在 A.肝脾 B.脾胃 C.胃 D.脾 E.肝胆 3.胃痞与鼓胀的相同症状是 A.腹部胀大如鼓 B.外无胀形 C.自觉腹部胀满 D.心下痞塞 E.触之无形,按之柔软 4.胃痞的辨证要点是 A.首辨虚实 B.首辨寒热 C.次辨虚实 D.次辨表里 E.以上都不正确 5.胃痞之饮食内停证的选方是 A.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 B.越鞠丸和枳术丸加减 C.枳实消痞丸加减 D.二陈平胃散加减 E.保和丸加减 答案解析 1.D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2.C 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3.C 胃痞与鼓胀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4.A 胃痞首辨虚实。胃痞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次辨寒热。胃痞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胃痞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5.E 胃痞之饮食内停证的代表方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有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细目二胃痞 要点一概述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 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要点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亏虚等。 (二)病机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 胃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脾胃虛弱,易招致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要点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的特点,或伴有纳呆、早饱、嗳气等症。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二)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 2.胃痞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3.胃痞与胸痹 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而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 并无胸痛等表现。 4.胃痞与结胸 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胃痞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要点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胃痞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痞。 次辨寒热。胃痞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而胃痞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三)证治分类 1.饮食内停证 证候: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以消食;脘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槟榔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等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积实消痞丸消除胃痞,健脾和胃。 编辑:神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q/1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心山庄日常分享厨房里的养生经三
- 下一篇文章: 医度有缘人憋闷哮喘咳嗽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