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九则医案
冯世纶,年5月出生于河北。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冯世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从事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90年代从事类风湿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而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了《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专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简介高血压、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年5月12日初诊。该患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左右,诊见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 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仍宗前法,予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三诊,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胸闷减轻,但仍不能平卧,四肢麻,右上肢明显,有时心慌,苔白润,脉沉弦细。胸闷虽有减轻,但仍不能平卧,所以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陈皮、郁金。予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陈皮30克,郁金10克。 四诊,服七剂,四肢麻木,卧则手麻,胸闷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脉弦细。以四肢麻木为主,出现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之证,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18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苁蓉15克,瓜蒌仁10克。 结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稳定。 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体格壮实者,如舌脉亦与之相符,多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黄连解毒汤方证。如果口干则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气暴躁如狂,则多取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又不可不知。 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 予射干麻黄汤法: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岁,某啤酒厂职工,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 处方: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肝炎后遗症 王某,男,40岁,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 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 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以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李某,男,2岁6个月,年7月10日就诊。患者感冒后咽喉肿痛二日,体温38.6℃,局部检查: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曾用双黄连、先锋5号肌注,效果不明显。且饮食困难,渴欲饮水,苔薄黄,脉数,无表证,电话请教冯老师,判读患儿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柴胡苗45g,清半夏12g,党参10g,黄芩10g,生石膏45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8g,桔梗12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水煎后取药液ml,一天半服完,患儿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备注:上方本应用柴胡根,因没有买到,冯老师告知如用柴胡苗需大量,于是遵照冯老师指示,将柴胡苗用至45g,果然服用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急性咽炎 李某,男性,28岁,病残复员军人,年12月1日就诊。患者感冒后自觉咽部干燥,吞咽时疼痛明显,灼热,口渴欲饮冷饮,并伴有头痛,恶寒,身痛烦躁,T37.8℃,小便黄赤,查:咽部粘膜明显充血,悬雍垂轻度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外寒内热。 予大青龙汤加味治之: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苍术15g,桔梗12g,清半夏12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一剂后,体温降至T36.7℃,继服二剂后,恶寒、头痛消失,但仍觉口苦、咽痛、渴欲饮水、心烦。又电话请教冯老。冯老师告知,此时太阳表证已解,已变为少阳阳明合病,当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2g,桔梗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枣3枚。 后续:服用三剂后,诸症已愈。 慢性咽炎 马某,男,40岁,年3月17日就诊。咽微痒,胸闷微喘,偶尔有汗。 辨证为太阴夹饮,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5g,苏子10g,桔梗10g,炙甘草10g,杏仁10g,诃子肉6g,远志10g,菖蒲10g,生龙牡各15g,生姜12g,大枣四枚。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体会:此证辨为太阴病,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此方原本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胡老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屡得手。 鼻窦炎 赵某,男,4岁,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其病仍在表,且为阳证。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予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薏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甘草6,牛蒡子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属表解里未和,予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体会: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辨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用经方进行治疗。 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予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当归15克、白芍35克、川芎5克、黄芩12克、苍术20克、地龙20克、木瓜15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发胀。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克、白芍25克、川芎5克、黄芩10克、苍术15克、地龙15克、柴胡5克、茯苓15克、柏子仁20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克、白芍20克、川芎5克、黄芩10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桂枝5克、茯苓15克、牡蛎15克、干姜5克、桑枝2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偏头痛 姜某,女,32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白芍药20克、苍术15克、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xw/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牛常遇到的病,别让这9种病把你坏惨了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名录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