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ldquo治痰三法rdqu
导读:邹学熹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易学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邹老主张医易相通,认为中医若能善于运用易学中的宇宙规律,就会更加透彻地理解生命,从而在临床上出奇制胜。本书系统介绍了邹老对易学入医的独到见解,医易结合的五行辨证体系,以及他对肝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舞蹈病、鼻窦炎、百合病、积聚、中风、厥证、脚气病、发热等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其中退热12法,专病专方20余首,医易验方27首,十类病脉等,皆是邹老不传之秘。 治痰之法,前人论述繁多,邹学熹认为《谦斋医学讲稿》分为化痰、消痰、涤痰三类,简明而切中肯綮,易于掌握,实得治痰之要。选用的要点是:一般用化痰法,较重的用消痰法,留而不去的用涤痰法。 治痰诸药,前人论述颇多,邹学熹感到《景岳全书》对痰证用药的总结比较系统,掌握后对临床大有裨益。 治痰三法1.化痰法化痰是使痰涎逐渐自消的方法。有宣肺化痰法、清热化痰法、燥湿化痰法、补虚化痰法等。 宣肺化痰法,用于寒邪郁闭之感冒、喘咳而痰多者,采取温化痰涎与宣肺散邪相结合,代表方如杏苏散、小青龙汤。 清热化痰法,用于感冒风热,肺热肺燥而痰多者,采取清热化痰与宣肺润燥相结合,代表方如桑菊饮、桑杏汤。 燥湿化痰法,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停滞所生之痰,采取顺气化痰法与燥湿和中法相结合,代表方如二陈汤。 补虚化痰法,用于脾虚或肾虚之痰证。脾虚生痰者,采取健脾化痰的方法,代表方如六君子汤;肾阴不足,水沸为痰者,采取壮水之主合化痰之药,代表方 如六味丸合二母丸;命火不足,水泛为痰者,采取益火之源合化痰之品,代表方 如金匮肾气丸加陈皮、白术。 2.消痰法消痰是强迫消除难化之痰的方法,有消痰降气法、消痰平胃法和消痰软坚法。 消痰降气法,用于喘咳痰多或痰涎壅盛者,采取消痰与降气相结合,代表方如三子养亲汤、猴枣散(猴枣、羚羊粉、煅青石、沉香、硼砂、天竺黄、川贝母、麝香)。 消痰平胃法,用于湿浊酒食所生之痰,采用消痰与平胃相结合,代表方如平胃散。因湿浊者,加陈皮、法半夏;因酒积者,加枳椇子、葛花;因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消痰软坚法,用于痰核、痞块、疟母之类,采取消痰与软坚散结相结合,代表方如消瘰丸、消痞阿魏丸。 3.涤痰法涤痰是搜逐涤除锢结难消之痰的方法,有涌吐痰涎法、荡涤痰涎法和搜逐风痰法。 涌吐痰涎法,用于痰涎壅塞于膈以上者,如癫狂发作用三圣散催吐;食痰用盐汤探吐;喉风用稀涎散取痰。 荡涤痰涎法,用于攻逐胸胁、肠胃中之痰。如痰在胸胁用控涎丹涤除之;痰在肠胃间用滚痰丸荡逐。 搜逐风痰法,用于痰滞经络之证。如痹证痰阻经络,予小活络丹;中风寒痰滞于络中,用三生饮搜逐风痰。 治痰用药经验1.根据部位选药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 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中加咸药以软其坚,瓜蒌仁、杏仁、海浮石、朴硝、海藻,佐以姜汁。 竹沥、荆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2.根据病因选药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天花粉、连翘、石膏……老痰宜海浮石、瓜蒌、贝母,兼火盛胶固者,节斋化痰丸;实痰、火痰滚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中气不足之痰须用人参、白术,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 3.治痰药物特点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海粉能清热痰、能燥湿痰、能软坚痰、能消顽痰,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以他药大治顽痰,人鲜知也;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服甚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又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者,即神术丸之类。 本文节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邹学熹》,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xw/17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知道这三味中药,孩子就没食积没内热不
- 下一篇文章: 胁胀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