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运脾补脾话健脾
运脾、补脾 话健脾 脾胃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 生 理 功 能 “脾气以升发为好,胃气以和降为顺”。脾气常升,胃气常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纳与运、升与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平衡体。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调和,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身体才能健康。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平衡就被打破,机体就会得病。纳与运也是如此,能纳能运为常态,只纳不运或不纳不运或纳多运少皆为病态。 只纳不运 食后易胀 不纳不运 食欲不佳 纳多运少 多食肥胖 主 要 治 法 清、运、补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不外清、运、补三大法则。 如散脾火、泄脾热、清胃热、泻胃腑等。 乃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之意,属8法中的和法,有行、转、旋、动之义。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 如补脾气、养脾血、益脾阴、滋胃津等。 儿科之圣钱乙 如何补运兼施 钱乙治疗脾胃病的主方为益黄散,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常用之品,而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慢惊、吐泻、疳证、食不消等多种病症,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 钱氏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均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脾益气,钱氏只增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施,用于小儿更为妥贴。 运 脾 应 用 运脾化湿法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两个方面。暑湿当令,或贪食生冷瓜果,则湿从外侵,脾弱失运,水湿不化则湿自内生。本证多发于夏令,每见胸闷纳呆、泛恶呕吐、脘痞腹胀、口腻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在泄泻、呕吐、疰夏、厌食等病证中常有此种证候。 欲解脾困需化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化湿之法一为芳化燥湿,使湿浊内消,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常用药如苍术、佩兰、藿香、厚朴、白豆蔻、半夏等。其中苍术一味,功专入脾,燥湿宽中,其性走而不守,尤属要药。二为淡渗利湿,使湿从下泄,如五苓散、六一散,常用药如车前子、泽泻、茯苓皮、猪苓、山药、通草、滑石等。若湿蕴化热,可配伍黄芩、青蒿、生薏仁、茵陈等药。 运脾开胃法 脾胃相为表里,共行受纳、腐熟、转输之功。小儿饮食不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是小儿脾胃病最常见的病因。脾性喜运而恶滞,乳食停滞于中,壅积胃脘,碍阻脾气,失其运达之能,故调脾必兼和胃,加用开胃消食之品可以舒展脾气。 斯证每见脘腹胀满、嗳气酸、泛恶、腹痛、泄泻、大便腐臭、夹残渣或奶瓣、舌苔多垢腻。积滞、伤食吐、伤食泻、食积腹痛、疳积证等概属伤于乳食而患。 运脾开胃,化食消积,按伤乳、伤食之不同而分别处治。乳积见于婴儿,体质柔嫩,宜缓缓消之,兼顾胃气,常用消乳丸、八珍糕。食积者多见于较大儿童,可用保和丸、大山楂丸等。前人经验,麦芽擅消乳积,建曲善消谷食积,鸡内金能磨坚消积,山楂、莪术消积兼散瘀滞,谷芽和中下气,苍术消补兼施,可供斟酌选用。五谷虫能消人之脾胃未化食物,为健脾化食、去热消疳良药,值得推广应用。 积滞之证以消为主。辨别有积无积,须视脘腹满与不满,腹满者多为有积。有无饮食过度病史,亦资参证。饮食过度以往皆指量之过度,而今质之过度,几成时弊,不少家长盲目追求高营养食品,甚至给孩子滥服补药,大大超过脾胃耐受能力,使一些患儿有形之积未著,脾胃已受伤。对于这类患儿,节食至关紧要。使用消积药物,需要顾及脾气,壮者开胃便能运脾,虚者当健脾开胃兼施。又有外感、内伤诸病兼挟食滞,应以解表和中,抑肝和胃,宣肺开胃,益气消导,活血散积等法随证应对。 温运脾阳法 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胃受纳、腐熟、转输等各项功能皆以阳气为本。温中之法为脾脏虚冷而设,病因每为腹部中寒,或贪饮生冷,或因久泻、久病伤及脾阳。脾喜温而恶寒,中土虚寒,蒸腾鼓动无力,可见面白少华、怯冷乏力、脘腹冷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口泛清涎、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等症。慢性泄泻、复发性腹痛、疳肿胀、慢惊风等病症常见到这种证候。 阳虚阴寒凝聚当釜底加薪,暖脾温脏振奋中阳,驱除阴霾。常用药物如干姜、肉蔻、砂仁、吴萸、益智仁、附子等。温暖脾阳以理中汤为代表方。如属阳虚水泛,肢肿腹胀,用实脾饮温阳利水。脾、肾为先、后二天,脾阳久虚,必累及肾阳,肾阳式微,亦无以鼓舞脾阳,故病程较久者多属脾肾两虚。虚寒腹痛用附子理中汤,虚寒久泻用四神丸,阳虚水肿用真武汤,皆为脾肾并治常用效方。 理气助运法 脾主健运,必须气机条畅。若因受寒凝滞,或食积中阻,气道壅塞,运行不利则脾气郁遏。脾喜舒而恶郁,气滞不行则水谷不运,清浊不行。症见纳呆脘胀、叩之如鼓、嗳气腹痛、得矢气或便泄后胀痛减轻,多种脾胃病症中均可见到这种证候。 理气导滞,开郁助运,多用辛香之品,有行气、消胀、止痛之功,方如木香槟榔丸,常用陈皮、木香、枳壳、槟榔、丁香、枳实、莱菔子等。其中,陈皮、丁香兼能降逆止呕,木香、莱菔子功擅除胀止痛,枳壳、槟榔通达肠腑,槟榔、枳实兼驱虫积,可随症选用。 理气一法,不常单用。中焦气滞,每因湿浊、食滞、痰饮、气虚等因素形成,故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配用辛香理气之品。钱氏异功散、补中益气汤之用陈皮,归脾汤之用木香,参苓白术散之用砂仁,俱为补脾之中配以行气,令补而不滞。保和丸用陈皮、莱菔子,为消食与理气配伍;藿香正气散用大腹皮、陈皮,六和汤用砂仁、厚朴,为燥湿与理气配伍;枳实理中丸用枳实,为温脾中配以行气,以助运行。故凡扶正补益及消食、化湿等多种方剂之中,皆常配伍一、二味理气之品,能行气滞,舒脾郁,助药力。 理气之药不宜过用,辛香耗散,有伤气之虞。有咽干唇燥、舌红少津、舌苔光剥者,系脾胃阴亏,不宜再用香燥耗竭其津,确因证情需要时,可予香橼、佛手、豆蔻壳、砂仁壳等不过于温燥的理气药物。 益气助运法 用于脾虚失运证。症见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毛发不泽、精神不振、乏力易汗、易罹外感、纳呆厌食、大便不化、每于食后作泻、舌质淡、苔薄。此证常由厌食、泄泻等病久延不愈,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形成。其证属虚,当予补脾益气,但因运化力弱,忌用壅补,纯补则更碍气机,虽补而不受。宜取补运兼施法,则补而不滞,生化有源。方如异功散加味,即于补脾益气之外配以行气、开胃之品。 养胃助运法 叶天士主张“胃为阳土,宜凉宜润”,以甘凉濡润之品立养胃方。吴鞠通又立益胃汤、沙参麦冬汤、消渴方等,使之益趋完备。用于胃阴不足证,症见饥不欲食、口干多饮、脘痞嘈杂、干呕呃逆、夜寐不安、大便干结、尿少色黄、手足心热、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 胃阴不足患儿有素体因素,有因过食煎炸、炒香食品伤阴者,亦有热病后期、疳证、泄泻、厌食、消渴等致胃阴亏虚者。胃为阳腑,体阳而用阴,阴分不足,胃失濡润,亦不能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阴不足治当养胃阴,但宜甘凉濡润而不宜腻补,过用滋腻则碍脾。常用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百合、白芍、生地、知母、葛根、花粉、芦根等。于甘凉濡润外,又须略佐助运而不过于温燥之品,如谷麦芽、山楂、香橼皮、佛手、淮山药之类。 若胃津大伤、口中燥渴又可予五汁饮以生津止渴、沃焦救焚。《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体热烦渴用葛根汤,下利发渴用乌梅饮,初生难乳用五福化毒丹,《幼科心法要诀》治疳用清热甘露饮,其中均有甘凉濡润养胃之品。 补 脾 应 用 甘淡滋脾法 脾阴不足者可见纳谷不香、口干心烦、皮肤失润、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苔少质干、脉象细数等症,治宜滋脾养阴,用药取甘淡,其性濡润,既无温燥伤阴之忧,又无寒凉损阳、滋腻碍运之弊。常用方如参苓白术散、中和理阴汤,药如山药、薏苡仁、白术、扁豆、芡实、茯苓、莲肉、甘草等。 小儿疳证常见脾阴伤之证候。钱乙认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以白术散治脾胃久虚、烦渴欲饮者。临证之时,可在甘淡滋阴之中略佐谷芽、麦芽、香橼皮类,助运而不过于香燥,可令补而不滞。小儿厌食症亦常见脾阴不足证候,常用甘淡滋脾、酸甘化阴,少佐升发胃中清阳之谷麦芽、荷叶类收效。山药粥、扁豆粥、薏苡仁粥均甘淡平和,慢性泄泻、疳证之脾阴不足证用其做食疗效佳。 滋脾养血法 脾阴不足、血不养心可致心脾阴血两亏,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健忘、多梦少寐、入睡盗汗、精神不振、面白唇淡、舌淡苔薄、脉象细弱等,治当滋脾生血,宁心安神,归脾汤为主方。常用药如山药、莲肉、白芍、枣仁、当归、熟地、芡实等。黑料豆、黑木耳、海参、鳗鱼、燕窝等可用做食疗。 脾之统摄血液,亦与脾阴有关。统摄失职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紫癜等症,其出血多色泽淡红,反复发作,伴面白神疲、头晕心悸等症,治宜甘凉滋阴、养血摄血,慎勿用温散动血之品。《幼科心法要诀·失血门》治驽伤吐血用加味四物汤、便血日久用人参养荣汤、尿血不痛用牛膝四物汤可以效法。兼血热者,须佐凉血之品;阴伤血燥者,加生地、麦冬、石斛、天花粉、玄参等甘凉滋润。 酸甘化阴法 酸甘化阴源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法,取酸敛生津之品如乌梅、白芍、五味子,配甘淡平和之药如甘草、白术、莲子等,既滋养阴液之源,又固涩阴津耗散,使甘守津还。本法用于脾胃阴虚津伤证,对阴液耗散不固者尤宜。如小儿泄泻频乃肠热阴伤,治以清热敛阴,取连梅汤加减,常用乌梅、黄连、白参、石斛、麦冬、生地、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法又能抑肝滋脾。小儿泄泻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即属此理。 结语 小儿时期生理功能未臻健全,脾胃易受损伤,因而素有小儿“脾常不足”之说。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是小儿脾胃病的重要病机。补脾、运脾为小儿脾胃病的两大治疗法则,目的是使失健的脾胃功能恢复正常。调和脾胃、扶助运化的运脾法在儿科尤为重要。运脾法是从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以达脾运则健的目的。 赵霞教授门诊时间 长按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sy/17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人养生经你有黄褐斑,我有莱菔子
- 下一篇文章: 孩子脾胃不好容易便秘,可以吃益生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