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数和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病证上痰、咳、喘三者每多兼杂,病机上常相互影响,咳喘者多夹咯痰;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易致咳喘加剧。另一方面,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加以介绍。

化痰药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其中性温而燥者,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性偏寒凉者,能清化热痰;兼味甘质润者,能润燥化痰;兼味咸者,可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药性有寒热之分,苦味居多,亦兼辛、甘之味,分别具有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等作用。

痰,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故元代王珪云:“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由痰作祟。”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头痛、眩晕;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肺司呼吸,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伤及肺脏,导致宣发、肃降失常,发为咳嗽喘息。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三类。

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多归肺经,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寒或温。因辛散之性可宣肺散邪而止咳喘;苦泄之性可泄降上逆之肺气,或因其性寒,泻肺降火,或泄肺中水气及痰饮以平喘止咳;甘润之性可润肺燥止咳嗽;个别药物味涩而收敛肺气以定喘,故本类药物通过宣肺、降肺、泻肺、润肺、敛肺及化痰等不同作用,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其中有的药物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或兼而有之。本类药物主治咳嗽喘息。部分止咳平喘药物兼有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清利湿热、解痉止痛等功效,亦可用治肠燥便秘、水肿、胸腹积水、湿热黄疸,心腹疼痛、癫痫等病症。

紫苏子

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湖北、江苏、河南、浙江、河北。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本品压碎有香气,味微辛。以粒饱满、色灰粽、油性足者为佳。生用或炒用。

辛,温。归肺、大肠经。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本品性降质润,主入肺经,善于降肺气,化痰涎而止咳平喘。治痰壅气逆之咳喘痰多,食少胸痞,常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式医通》);若上盛下虚之久咳痰喘,胸隔满闷,常与半夏、厚朴、肉桂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合剂局方》);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咳喘,痰多色黄,常与麻黄、桑白皮、苦杏仁等同用,如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且善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治肠燥便秘,常与火麻仁、苦杏仁、瓜蒌仁等同用。

煎服,3~10g。

脾虚便溏者慎用。

同科植物白苏的果实,与紫苏子功效基本相同,亦可入药,名玉苏子。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中草药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好在看到医生开的方子或者选购中成药时,对其中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是让大家粗浅地看一遍之后就自己去开方子抓药哦!身体需要的时候,一定要请医生辨证开方哦!

8岁

封面

圆力

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sy/1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