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基源

莱菔子,这种具有广泛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源自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采收与加工

在夏季果实成熟之际,人们会采割萝卜植株,随后晒干并搓出种子,进一步除去杂质后再次晒干,以确保药材的品质。

炮制方法

莱菔子的炮制过程相对简单。首先,需要去除原药材中的杂质,并彻底洗净,然后进行干燥。使用时,通常会将莱菔子捣碎,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另外,还有一种炒莱菔子的炮制方法,即净选莱菔子后,置入锅内用大火加热,炒至微鼓起并散发出香气,最后取出放凉,以供药用。

别名

萝卜子、芦菔子

性味归经

辛、甘味,性质平和。归入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莱菔子主要用于消食、除胀和降气、化痰。它适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以及痰壅喘咳等症状。

用法用量

内服时,通常煎汤服用,用量为5-0克;或入丸、散剂,以炒制后的莱菔子为宜。对于外用,适量研末后调敷即可。

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莱菔子具有辛散耗气的特性,因此气虚以及无食积、痰滞者应谨慎使用。同时,它不宜与补气的人参、滋阴降火的地黄以及补肝肾、益精血的何首乌同用。此外,莱菔子与碘补充剂合用时可能会降低疗效,而与降压药同用时则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

药材性状描述

莱菔子的形状通常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略微扁平,其尺寸约为5至4毫米长,2至3毫米宽。药材表面呈现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附着深棕色的圆形种脐,另一侧则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内部包含两片子叶,它们呈黄白色并带有油性。莱菔子的气味轻微,而味道则淡而微苦辛。

植物形态

莱菔子为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长有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的块根,外皮可能呈现白色、红色或绿色。其茎高约米,带有分枝,并且覆盖着粉霜。基生叶和下部的叶片呈现大头羽状分裂,长度可达8-30厘米,顶部的裂片为卵形,而侧裂片则有2-6对,形状渐小,为长圆形并带有锯齿,有时疏被单毛或无毛。上部的叶片则呈现长圆形或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近全缘。

花朵与果实

莱菔子的总状花序通常顶生或腋生,其萼片为长圆形,长度约为5-7毫米。花瓣的颜色可能是白色、粉红色或淡红紫色,上带有紫色纹路,形状倒卵形,长度-2厘米,基部的爪长5-厘米。长角果的形状为圆柱形,长度在()3-6厘米之间,种子间稍有缢缩,横隔为海绵质,喙长-5厘米。种子数量为-6颗,形状为卵圆形,颜色红褐色。

生长环境与分布

莱菔子在全国各地均有广泛的栽培。

经方验方

莱菔子煎(《圣济总录》)此煎剂有助于消食利肠,特别适用于咳嗽多痰、上喘及唾脓血等症状。其制作方法为:将莱菔子研烂,再与桃仁、杏仁、蜜酥和饧一同慢火煎煮,直至如稀饧状。每次服用半匙,用沸汤化下,随时服用。

清金丸(傅滋《医学集成》)此药丸可治疗因厚味引发的齁喘痰促。制作时,需将萝卜子淘净后蒸熟、晒研,再与姜汁浸蒸饼丸成绿豆大小。每日服用三次,每次三十丸,用口津咽下。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此汤剂专为高年咳嗽、气逆痰痞而设。制作时,将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洗净微炒后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可随个人喜好代茶水饮用,但不宜过度煎熬。

保和丸(《丹溪心法》)此丸剂适用于一切食积症状。其成分包括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和萝卜子等,制作成梧子大小的丸剂。每次服用八十丸,饭后用白汤送下。现代研究揭示,莱菔子及其关键成分如水溶性生物碱和莱菔子素,在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治上展现出卓越疗效。此外,它们还具备抗癌、降压、解毒等多重功效,能有效对抗病原微生物,同时兼具祛痰、镇咳等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