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干甫痰湿咳喘,治咳平喘三部曲
治咳平喘三部曲 年冬天,寒冷潮湿,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儿童,患感冒咳喘的人特别多,在到中医附院看病的患者中,所占比例很大。 一个星期六下午,天下着雨,又刮着风,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后,陆老叫几位实习同学围坐在诊断桌前听他讲课。 陆老说:“成都因为位居四川盆地中心,四面是山,地势高峻,而市区平坦,地势低矮,加上一年四季潮润多湿,这就造成了成都人体质大多属于痰湿类型。 为什么成都人特别爱吃麻辣味呢? 因为辛辣之品如花椒、海椒等,都可以燥湿温中、散寒止痛。这是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也是用食疗实现自我保健的上佳选择。” 还说:成都是一个休闲城市,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讲究从容不迫的慢节奏,慢条斯理,特别讲究吃得舒服,活动量又不够,所以造成痰饮和咳嗽气喘的人更多。 气喘咳嗽都属于上呼吸道肺系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都有咳嗽气喘的症状。 祖父景庭先生、父亲陆仲鹤和他,三代人诊治、研究这类病症几十年,把痰湿咳喘这类疾病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拟定了三个基础方,对应治疗。 第一个处方: 苏梗、杏仁、瓜壳、法半夏、茯苓、浙贝、竹茹、陈皮、生姜、甘草。 此方为治疗咳嗽痰饮之基础方。咳嗽、咯痰不爽,痰多或咳白色泡沫痰,不咳则气平,咯痰则气促,脘闷不适,纳食减少,口干而不思饮,二便如常,舌白苔滑腻,脉濡。 此为脾虚肺实,治以温脾利肺,故用上方。 方中苏梗、茯苓、生姜温中行气、暖脾利湿宽中。心悸,加远志、柏子仁。 痰湿咳嗽,大多是脾虚不运水湿而成痰。 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湿咳嗽哮喘,多数为肺脾阳虚引起,故宜温化。 此证在临床上大多见于气管炎、支气管炎,当然,轻度肺气肿咳嗽痰多也可以使用本方加减化裁来治疗。 如果气管炎、支气管炎,咳嗽气喘,久治不愈,影响到肺功能,成为肺气肿。 出现咳而痰多,咯痰不利,气短不足以息,胸闷,静则气涌,动则气促,溲频量少,便急不畅,舌红苔黄腻,或白厚浊,脉浮数虚大,或弦数滑见于浮部者。 此为脾肺阳气俱虚,痰湿内蕴,为上证之恶化者,改用下方。 第二个基础方: 海蛤粉、葶苈子、炮姜、肉桂、云苓、法半夏、全瓜蒌、苏子、薤白、化红、北细辛、炙甘草。 方中肉桂、炮姜、细辛、薤白、苏子、化红温化痰饮、止咳平喘; 海蛤粉、葶苈子、全瓜蒌泻肺平喘、软坚散结; 云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 共同起到温里散寒、化痰除湿、止咳平喘之功。 有化燥者,去肉桂、炮姜,加竹茹、浙贝、黄芩。大便不利者,亦去肉桂、干姜,加莱菔子、冬瓜仁。 如果咳嗽、气喘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数十年之后,出现咳喘不甚,但心悸、怔忡,口唇乌紫,指端青紫,指如鼓槌(杵状指),桶状胸,面色晦暗,呼吸急促,稍动则气喘不止,气短不续,语言颤斗,抬肩而息,面目浮肿,四肢水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舌质紫绛,舌苔厚腻或无苔,脉浮数鼓指或细数而沉。 此脾肾阳虚,肺气虚惫,水邪泛滥所致,肺源性心脏病即是此证,宜用下方。 第三个基础方: 附片(先煎)、肉桂、炮姜、焦白术、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茯苓皮、海桐皮、远志、化红、薏苡仁。 方中附片、肉桂、炮姜温肾纳气、温阳利水、振奋心阳; 焦白术、茯苓皮海桐皮、车前子健脾利湿、利水消肿; 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化红温化痰饮、降气镇咳; 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 以上12味共起温阳纳气、通阳利水,扶脾益肺、止咳平喘之功。 以上是由于痰饮造成的咳嗽气喘的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或曰气管炎、支气管炎阶段,支气管炎、肺气肿阶段,肺气肿、肺心病阶段)病变处理的治疗大法。 咳喘初期,病症较轻,治宜健脾宣肺、化痰利湿、止咳平喘,采用第一原方,或对症略加化裁即可; 如果咳喘日久不愈,病症深入发展,由支气管炎向肺气肿方向发展。此时若使用第一方,药轻病重,很难收到显效,必须改用第二个基础方。 第二方虽为第一方加减化裁而来,但较第一方有两点重要变化: 一是加入了肉桂、炮姜,增加了补火助阳、温肺化饮的力量; 二是使用了海蛤粉、葶苈子等泻肺平喘、化痰散结作用强大的药物,使第二个处方止咳平喘、温肺化痰力量更强。 咳嗽、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既久,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发展到最后,就成为肺心病。治疗肺心病咳喘、心悸,必须使用第三个基础方。 第三方和第二方最明显的区分,就是第三方加用了振奋肾阳、心阳与命门之火的附片,宣肺平喘、祛痰止咳。 肺心病水液代谢失常,行水必先化气,化气必先温阳,温阳必须补肾。 补肾必用附子,也可以加用鹿角片、补骨脂等以固下元。 行水为治标,治标也可选用车前子、郁李仁、白黑牵牛子、猪苓、泽泻等。 水肿甚时,治标也很重要,但利水消肿的应用,既要大胆,又应慎重,必须十分考究。 因为扶阳是行水的前提,行水是扶阳的手段,合理使用二法,才会取得效果。 陆老强调,治疗咳嗽、气喘,特别是医治肺气肿或肺心病,温化寒痰为基本治疗方法。 要少用或基本不用石膏、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柏等凉药。 因为肺气肿、肺心病阶段,一般不会出现热证,即使偶尔出现一些热象,也是虚热、假热,用一点青蒿、白薇、黄芩、知母之类即可,不能当成实热而使用大剂量凉药。若误用寒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 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陆干甫/杨俐,侯文婕,陆希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8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爽脆下饭的20款凉拌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