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便秘的治疗
1健脾温肾法 临床主要症状为: 大便前干后软,便时不畅,可有腹胀,纳谷少,苔白腻,舌淡边有齿痕,脉细软。 此为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失常,津血亏虚致大便前干;脾气不足,无力运化水谷精微,气虚津亏致大便后软,便时不畅。所以《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在治疗中以健脾温肾为主,佐以温运。 孟老师治疗喜: 重用生白术、当归健脾养血润肠; 肉苁蓉、锁阳甘温润降,骤用能温补精血而通便; 郁李仁、柏子仁、杏仁等果仁类药物生津润肠; 因“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所以选用紫菀入肺利气,肺气调则一身之气皆调,且“肺合大肠”,调肺气可间接起到调整大肠之功; 太子参、莱菔子合用虽为相恶,但用之得当可降气消胀消痰而不耗散,补益肺脾而不壅滞。 同时根据补脾先开胃,补而勿呆滞脾胃的观点,可酌情适当加些芳香醒脾、开胃消食之药,如藿香、甘松、陈皮、炒谷牙、炒麦芽等。 诸药合用可共奏温肾健脾、利肺润肠之功,以达“有力行舟”。 其中生白术为最关键一味,用量宜重,一般先用30g,而后可增至50~80g,亦有重用至g。 逐渐加量乃因骤用重量恐生补而呆胃,且大多数患此疾者易呈食欲不佳、纳谷不香等脾气虚症状。 2温肾缩泉法 临床主要症状为: 大便形如栗,小便频,足冷,腰膝酸软,舌质淡,少苔,脉细软。 此为肾阳不足,蒸腾气化失常,二窍关门不利,肠道津枯所致;其便形如栗,便时不畅,舌淡脉细俱为肝血偏虚失于柔和之征。所以沈金鳌言:“北方色黑属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言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津液枯则大便秘结。孟老师认为若使用大黄、番泻叶等苦寒峻泻之品,大便虽得一时之快,久用则重伤气阴,无疑会雪上加霜。 故在治疗中应以温肾缩泉,调肝通便为主。 治疗选用缩泉丸及芍药甘草汤加减, 益智仁、山药、乌药合用以温肾祛寒缩尿通便,此“缩小便而利大便”之法实受“利小便实大便”之启发; 熟地黄、肉桂、砂仁、肉苁蓉合用以温润通便; 白芍、炙甘草以养血柔肝; 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 炒谷芽、炒麦芽以消食健脾。 全方共奏温肾缩泉,调肝通便之功。复诊若见气虚之象可加生黄芪、太子参、陈皮等益肺脾之气以补其虚。 3柔肝温肾法 临床主要症状为: 大便干结如栗,便时不畅,艰涩难下,小便频而色黄,两足畏寒,可伴性急易怒,夜寐多梦,苔腻略黄,舌质淡红少津,脉沉细。 孟老师辨证为肝血偏虚失于柔和,疏泄功能异常致大便干结如栗,便时不畅,艰涩难下;性急易怒、夜寐多梦、舌质淡红少津、脉细等俱为肝血偏虚失于柔和之征;因久病入肾,其两足畏寒、小便频、脉沉俱为肾阳虚不能温运之征。 故《医精精义?脏腑通治篇》曰:“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亦平肝为主。”盖言肝阴血不足,疏泄功能异常易导致便秘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大便如栗状的便秘系肠道平滑肌痉挛所致,中医学则认为痉挛是肝失柔和所致,即《内经》所说的“肝苦急”。 故治疗当以养血柔肝,温运下焦为主。 治疗中孟老师: 重用白芍、炙甘草,生麦芽可共奏养血柔肝疏肝之功; 炙紫菀、郁李仁合用以降肺润肠; 生白术、茯苓、当归、肉苁蓉、枸杞子以健脾养血、温肾润燥; 柏子仁、茯神以养心安神。 本文中重用的芍药甘草汤为仲景所创,被后人称为柔肝缓急之专方,临床凡遇便秘大便干结如栗者,俱可加味治之。 病案: 女,34岁。年12月5日初诊。便秘已十余年,常2~3日一行,大便先干后软,便时不畅,下午腹胀加重,纳谷尚可。苔白腻,舌淡,边有齿痕,脉细。 此系脾肾两虚,致大肠传导失司。治宜温肾健脾。 处方:生白术30g,当归15g,肉苁蓉20g,锁阳15g,炙紫菀12g,太子参15g,莱菔子10g,郁李仁10g,柏子仁10g,生麦芽20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2日二诊,药后大便1~2日一行,余症未减,12月7日行经,经量不多,3日而净,牙龈肿痛已月余,脉沉细。 此为下元虚衰、虚阳上浮所致牙痛再以前方加补肾之品。 处方:生白术50g,当归12g,肉苁蓉20g,炙紫菀12g,郁李仁10g,熟地黄12g,砂仁2g,肉桂6g,骨碎补10g,木香5g,沉香片6g,炒谷芽20g。7剂。 12月19日三诊,大便已日行一次,便时欠畅,牙龈仍有浮肿,纳谷一般,每至午饭后,逾时腹胀。再以前方加温运之品。 处方:生白术50g,当归15g,肉苁蓉20g,炙紫菀12g,木香3g,槟榔5g,焦神曲12g,熟附子4g,陈皮6g,熟地黄10g,砂仁2g,肉桂5g,炒谷芽、炒麦芽各20g。14剂。 嘱其继服原方1月以巩固疗效,少食生冷甜腻。随访1年未见复发。 本文摘自《山东中医杂志》年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7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艺术欣赏画出少女的弹性和温度
- 下一篇文章: 食疗妙方小胖墩的清淡配餐蔬菜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