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可治多种急性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的根茎。本品味苦性寒,入脾、胃、肝、心包络、大肠经。有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它通便泻火、消痈散肿、清热燥湿、活血通经。但最常用于泻下。 前人认为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有推陈致新之功,斩关夺将之力。因为具有涤荡邪热、通里攻下、活血逐瘀等功效,所以灵活配伍,可用来治疗各科急症。 1 急性热病 急性热性病人,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证见高热不退,下午热重,阵阵汗出,晚间神昏谵语,撙衣摸床,腹部胀满、痞硬拒按,舌苔黄厚或黄褐焦黑,脉象重按有力,此为火热积结于肠胃之证。 这时可急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泻火。 患者泻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热退症除。 2 急性黄疸型肝炎 大黄还可用以清热除湿。 例如治疗黄疸(阳黄)时,除用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外,再适当配入大黄,则可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疸的效果; 再如用大黄粉外撒,可治疗黄水疮、湿疹等。 也可用茵陈30g,栀子15g,大黄9g 水煎,分2~3次服,连服10~15剂。 3 急性细菌性痢疾 热痢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 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痢可止。 此即“通因通用”之法。 也可用生大黄、黄连各9g 水煎,分2次服。病重者,宜日服2剂. 4 急性阑尾炎 大黄还有散肿消痈的作用。 凡痈肿热痛不消,可用大黄内泻毒热、推荡壅滞而使痈消肿散。 这时常与赤芍、归尾、银花、连翘、丹皮等配合应用。 例如:大黄配白芷为丸内服,可治头背部的痈毒; 配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赤芍等,可治肠痈(阑尾炎)。 近些年来,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已收到良好效果。 5 胆囊炎、胆石症 用黄连、大黄各9g,黄芩、枳壳、木香各12g 水煎,分3次服,2剂即效。 6 急性机械性、粘连性、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赤芍各15g,炒莱菔子、厚朴各30g,枳壳、桃仁各9g,芒硝12g 水煎,分3次服,效果较为满意。 7 急性胰腺炎 用柴胡、白芍各15g,黄芩、胡黄连、木香、延胡索、芒硝各9g,大黄12g 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见著效。 8 食积腹痛 大黄泻下,主要是推荡肠胃积滞、热结。 巴豆、大黄均为峻泻药。但巴豆性热,大黄性寒。 大黄生用则泻下的力量猛烈(所以攻下的方剂中,常用生大黄,且往往注明“后下”); 酒炒(或酒浸、酒洗)则能达身体上部而驱热下行,酒洗并能助其泻力(目赤、牙痛、口疮、胸中焚热者适用); 蒸熟则泻力和缓,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 炒炭可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有止血作用。 大黄合芒硝同用,可使泻下之力增强而且快速;配黄芩、栀子泻肺火;配黄连泻心火;配龙胆草泻肝火;配生石膏泻胃火。用量一般为三分至三钱; 但个别病例,有时也可用到四、五钱。元气不足,胃虚血弱,病在气分及阴虚便燥者,均不宜用。 若食积腹痛通常用莱菔子30g,大黄、砂仁各9g 水煎,分3次服,病愈即停后服。 9 产后恶露不尽,发狂谵语 用大黄20g,一半用醋浸,一半用童例或酒浸,蒸7次,晒干为末,另用当归、生地各18g 浓煎汁1碗,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取小茴香少许煎汤送下,每服30丸,日服3次,病去大半,即停后服。 10 急性结膜炎 将大黄、龙胆草、菊花各9g 水煎,分2次服。宜服3~5日。 11 急性咽喉炎 将大黄3g,甘草1.5g,冰片0.3g 共为细末,吹患处,日2~3次。病重者,可日吹5~6次。 12 急性中耳炎 大黄6g 研极细,浸入30g香油中,滴耳内,每次2~3滴,日2~3次,甚验。 13 带状疱疹 将大黄研极细 凉开水调匀,将疱疹刺破,涂患处。 14 恐惧服汤药 遇有恐惧服汤药、每喝汤药即吐者,把汤药煎好后,可先用大黄三分、甘草二分,煎水一小杯,慢慢喝下,服后约过20分钟如不吐,再服原来的汤药即可不吐,巳试多人,有效,附此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网络,平台仅作分享、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表示歉意,联系删除。欢迎投稿:yijiamingfang.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2757.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全中药别名速查表建议收藏
- 下一篇文章: 爱神的眼泪百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