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一个体系,中医一直传承到了现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不少帮助。而且,中医治疗期间所采用的中药,有着很独特的行走方式,往往会跟药材的性质有关系。那么,植物类中药入体规律,会是怎样的呢?想了解的朋友们,可以看过来!

  很多人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会很在乎药材的性味,但却不在意药的走向,这样就很容易影响到用药效果。就跟拔河一样,如果力的方向不对,想成功是很有难度的。至于植物类中药入体规律,包含了这几种:

  花叶升散

  通常来说,除了少数的花之外,大部分的花都会散发香味,所以说花是“散”的。同样,叶子每天也会因为光合作用,蒸发出一定的水分,同样也是“散”的。因此,很多植物表层的花、叶,往往会在人体当中,起到“升散”的作用,可用来清理体表中的邪气。

  凡子必降

  当植物逐渐成熟之后,会产生种子,而这些种子想要生根发芽的话,就需要降落到地面,比如莱菔子、五味子、白芥子等等。当这样的中药材作用于人体的时候,会起到下降作用,再加上种子是成熟的,所以绝大多数都偏温性。

  枝走四肢

  植物的枝丫,就如同是人体的四肢一样,因此中医上有很多药材,在被煎煮饮用之后,可作用于人体四肢。这类药材有桂枝、桑枝、紫苏等等,比如有些人的手指,不听自己的使唤,出现发麻的情况,可用桑枝来治疗。

  梗通上下

  这里的“梗”,通常指的是植物的茎,可以将根部吸收到的营养,运输到叶子、花朵、枝丫上面。另外,当表层部位经由光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能量,也会经由茎部传递到植物的根上。从这样的规律来看,植物茎有升降作用,可在人体内通气、调气。

  根有三部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很多植物暴露在表层的组织部位,没有什么药性,但根部却可以入药。只不过相对于其它的部位来说,根部入药的复杂度要高一些,其中靠近根上部位的地方,主要是给植株在地面上的部位输送养料,而深扎在泥土中的根部,则是从地下吸取营养的,一般会对治下焦的病有作用。

  除此之外,根部中间的那一截,起到了连通作用,其实就是守中,治中焦的病。就以当归为例来看,按上、中、下这样的情况来进行划分,可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三部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归头上行而活血,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的中药材是以植物为主,所以上面提到的规律,也都是以植物类药材角度出发的。除此之外,中药材还有金石类(这类药会比较“重”,会向下走)、动物类(与人体血肉同气,补养作用较为明显),该用哪一类药,或者是否要混合使用,均要结合病患身体,从专业中医学治疗方式上来定,不可以乱用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cd/2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