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吐酸医案一则
寇某某,男,52岁。年02月23日初诊。 主诉:胃中泛酸年余。 病史:胃中泛酸间作年余,进食后尤甚,前未予重视及诊治,今上症加剧,偶伴胃痛,故前来求治。刻下:泛酸,偶有胃痛、嗳气,口干口苦,口中异味,纳差,大便干结难排,3~5日一行,舌尖红苔白,脉弦。 处方: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12g姜半夏12g黄芩9g 党参15g黄连9g砂仁6g(后入) 吴茱萸3g陈皮12g海螵蛸20g 谷麦芽各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03月02日):患者服上方七剂,泛酸较前好转,胃纳增,大便3日未行,舌脉同前。予上方加厚朴12g、枳实12g、大黄6g(后入)。 三诊(年03月16日):患者服上药后,病情续有改善,微有泛酸,大便已通,余无他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予上方去大黄,加莱菔子15g、火麻仁15g。续服14剂后,泛酸得除,大便通畅,诸症悉平,病已痊愈。 按语:吐酸病又名“吞酸”“噫醋”等,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即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反酸、胸痛、烧心为主要表现。《寿世保元》云:“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本案患者肝气不疏,木火郁于中焦,乘袭脾胃,中州不畅,气机升降失调,贼气上逆,故见泛酸;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胆火内郁,故见口苦口臭;肝气郁滞,郁久化热,灼伤胃津,腑气不通,则见口干、胃中灼热、大便干结;肝胆之邪乘脾,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内停,纳运不健,故见纳差。结合舌尖红苔白、脉弦,四诊合参,本案吐酸乃肝气郁滞、胃气不和之证。 吾师治以疏肝泻火,健脾和胃,制酸止痛,方拟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方中以柴胡入肝经,功擅条达肝气而疏郁结,以达“木郁达之”之旨;黄芩清热燥湿,泄肝胆火;姜半夏调和胃气,降逆消痞;党参益气健脾、补虚助运;海螵蛸制酸止痛;更有黄连、砂仁同用,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二药相伍,砂仁可制约黄连苦寒伤正,黄连可制约砂仁温燥之性;吴茱萸,辛苦大热,专入肝经,为温肝散寒、降逆止呕之要药,伍黄连、黄芩能引领二药入肝经,三药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陈皮理气燥湿而化痰,可助半夏燥湿化痰又健运中焦;谷麦芽消食健脾,行气和胃。全方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二诊药已中的,诸症皆减,唯有大便不通,故予加小承气汤,大黄苦寒泻热,可荡涤肠胃邪热积滞;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共推荡积滞,攻下热结。三诊患者大便已通,故去大黄,中病即止,防其伤胃气,加莱菔子下气消谷、火麻仁润肠通便。药后泛酸得除,大便通畅,诸症悉平,病获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zq/13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内一项大型研究发现,近七成肿瘤患者伴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