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某某,男,57岁。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头晕伴颈部疼痛1年。

现病史: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劳累后加重,未予重视。近月来,自觉颈部疼痛、僵硬不舒,头晕逐渐加重,每日发作,作时天旋地转,时伴有呕吐,伴上肢麻木。今日特来求诊。辰下:颈部疼痛、僵硬不舒,眩晕,耳鸣,手麻,时有呕吐,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30g葛根20g薏苡仁20g

鸡血藤20g天麻12g牡蛎30g(先煎)

钩藤12g菖蒲9g远志9g

山楂20g莱菔子9g石决明20g(先煎)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0.09):患者药后证缓,眩晕发作次数减少,无伴呕吐,畏寒,右手稍麻,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30g葛根20g薏苡仁20g

鸡血藤20g天麻12g牡蛎30g(先煎)

钩藤12g寄生12g杜仲12g

山楂20g陈皮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三诊(.10.16):患者药后头晕症状改善,无伴随视物旋转,晨起手麻,偶有心慌,舌淡苔白,脉弦稍数。

上方加党参12g,继服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四诊(.10.23):药后患者头晕明显改善,发作次数减少,后颈部时有不舒,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黄芪30g葛根20g牡蛎30g(先煎)

天麻12g钩藤12g珍珠母20g(先煎)

杜仲12g陈皮12桂枝9g

当归9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守方治疗2月余,患者诉无再发头晕,余诸症皆瘥。

按语:颈椎病为现代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中医无颈椎病病名,根据症候表现,可归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患者痹证日久,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血滞为瘀,津停为痰,痰瘀交阻,筋脉失养,故见颈部疼痛、僵硬不舒、手麻木。《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不作眩”,痰浊上犯清窍,则见眩晕。痰浊中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见呕吐。病程日久,气血耗伤,故呈现气血脏腑虚损之象,“无虚不作眩”,气虚则清阳不升,头晕益甚。损及肝肾,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阳亢于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患者时有耳鸣,头晕发作时天旋地转,如坐舟车。观其脉症,此乃痰瘀交阻、气虚阳亢之证,当属本虚标实。

四诊合参,吾师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潜阳息风之法,投以补气通络方加减化裁。补气通络方为陈亦人教授所传之经验方,以黄芪、葛根、薏苡仁、牡蛎、鸡血藤、板蓝根为主药。患者病程日久,经气耗伤,气虚较甚,黄芪为补气要药,故投用黄芪大量补气通络,气行血畅,痰瘀自除。葛根主升,能升举清阳,布散津液;牡蛎味咸,功于软坚散结,化痰通络,与葛根合用,共奏解肌舒筋、化痰软坚、散结除痹之效。《神农本草经》:“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患者上肢麻木,颈部不舒,故苡仁一味,可缓和拘挛。鸡血藤活血通经,通络止痛,以解痰瘀交阻之机。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镇上越之虚阳,止头眩。菖蒲、远志味辛性温,辛散通窍,祛除蒙蔽清窍之痰浊。山楂、莱菔子,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二诊时,患者药后眩晕发作次数减少,已无呕吐,故去菖蒲、远志、莱菔子。右手仍麻木之感,故加杜仲、寄生,强筋骨、补肝肾。三诊时,患者偶有心慌,故加党参一味,补益心肺之气。四诊时,患者头晕明显改善,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畏寒怕冷,故去薏苡仁、鸡血藤、山楂、党参、桑寄生,加桂枝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加当归活血止痛,珍珠母平肝潜阳。前后调治数月,诸症皆瘥。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sy/1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