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四大必考点,分数立即拿下来
考点一:历代本草 1、《神农本草经》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是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3、《新修本草》 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该书对宋代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 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药物进行了分类(人部,草部,火部),是世界科学宝库。 6、《本草纲目拾遗》 其中新增种,对《本草纲目》做了补充。 7、《中华本草》 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共收载药物味。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确定依据 是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总结而成。凡是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凉或凉性;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如黄连可以清热泻火,便属寒性;干姜可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2、五味确定依据 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 二是药物的功能。 3、升浮与沉降药物确定依据 (一)药物的质地轻重 (二)药物的气味厚薄 (三)药物的性味 (四)药物的效用 4、归经确定依据 (一)药物特性 (二)药物疗效 5、各种味道药物功效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涩,能收、能敛。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考点三:中药的配伍1、单行 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2、相须 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 3、相使 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杀半夏。 6、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8、详解 在药物七情中,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临床可据情酌选; 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 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考点四:方剂与治法1、常用的治法 (一)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三)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虾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五)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六)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八)补法: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 2、组方原则 (一)君药 (二)臣药 (三)佐药 (四)使药 3、组成变化 (一)药味加减变化 (二)药量加减变化 (三)剂型更换变化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呆啦皇家御用画师画了一套中药图册,美
- 下一篇文章: 产品篇靓肤润通胶囊功效及常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