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草黄芪
黄芪的故事 中草药有很多怪名、怪字,有的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今天说的黄芪,它的名字就有点怪。芪是指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芪的本义是指一种根须深入地底的草本植物,特指黄芪。黄芪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是横卧在地面上,根须深入地下。黄芪既指植物,又指药。 芪在古代写作“耆”,专指六十岁的老人。按《黄帝内经》的说法,人年五十以上为老。《礼记·曲礼》规定:五十岁叫艾,六十岁叫耆,七十岁叫老,八十九十岁叫耄、耋,百岁叫期。 人到了六十耆的年龄,凡事就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就有资格指使别人去做了,在公交车上,就可以享受让座的优惠了。社会上就必须要尊重这样的老人了。 到了七十岁老的年龄,如果自已有技艺的话,就该往下传了,不要自己留着、腋着啦,因为时日不多了,快死了,怕失传。老百姓经常说:“七十不打,八十不骂。” 百岁为期,礼记上给了一个字:“颐。”易经上有个颐卦,北京有个颐和园。当年八国联军,能烧园明园,但烧不了颐和园(万寿园)。 颐卦是专讲健康的卦,上面是艮卦山,下面是震卦雷,卦象上看,初爻和上爻是阳爻,二至五爻是阴爻,上下是封死的,中间是通透的,叫外实内虚。它和内实外虚的大过卦正好相反。 记得初学易的时候,老师曾经告诉我,这个卦就像是人死了,盖棺定论。颐就是下巴和嘴的部位,嘴是干什么的呀?一个吃饭喝水,一个说话。有句话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所以颐卦说了:“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讲话要慎重,不要乱说;吃饭要节制,不要瞎吃。上爻封死是防止病从口入,初爻封死是防止祸从口出。这是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易经里面讲健康的卦,就是它。所以我们研究健康问题,养生治病,得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颐卦。 黄芪全图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解释了这个耆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这里,这个耆,长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耆是年长,另一层是说黄耆非常长。这是有根椐的,黄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类药中,没有比黄耆再长的,它最长可达两米多,比人都高。黄耆色黄,黄是脾之色,脾为土,黄是温之色,所以李时珍下结论说:“黄芪是补药之长。” 现在,黄芪不仅是补气的王牌药,还是一种温补的食材。老百姓家里炖补汤,饭店里营养菜,都离不开黄芪。因为黄芪有一个特点:缓补,力道绵长,补而不上火。这一点和人参不一样,人参是真上火,不能随便用,用不好流鼻血。 黄芪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并且不叫黄耆,叫“戴糁。”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名叫戴糁的民间老中医。戴糁六十多岁,长得瘦高瘦高的,面色有点黄,人们尊称他为“黄耆”,意思是面色发黄的老中医。戴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救人无数,是活雷锋,乐于助人,后来因为救一个坠崖儿童,不幸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中医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耆”。 黄芪还有一个别称,叫“王孙”。因为黄芪色黄、高大挺直,有皇族气象,故称为王孙。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一首《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里面的王孙,指的就是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两经,有七大功效: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内经》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芪一味既可以气温补形,亦可以味甘补精,是一味十分难得的补气圣药,能通补三焦元气,全身上下、内外、表里之气皆能补益,一药多能,应用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多科近百病疾病,疗效显著。所以,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一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个子货 黄芪能治疗疑难杂症,古籍中多有记载。现举数例: 例一,《旧唐书·方技传》载:南北朝时期,许胤宗治柳太后(南陈新蔡王)病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一夕便得语也。此义惟玉屏风散得之(黄芪、防风、白术)。 按:黄芪只升不降,得防风相助,兵出奇招,一击奏效。 例二,陆定圃《冷庐医话》载:许辛木部曹谓其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其兄珊林观察,检名人医案得一方,以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水煎与服。即便通肿消,已烂之胎,成十数块逐渐而下,一无苦楚。 例三,还是《冷庐医话》里的故事,讲的是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堪为神奇。 那年夏秋间,许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 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浮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陆续尿量达三大盆,全身浮肿大多消除,唯留脚面仍肿胀。 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病基本治愈,仅脚面留有钱币大小肿胀未消。 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 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十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 当要将“死者”收柩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试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咕声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将息,黄芪先后服至数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按:黄芪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非常卓越。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防己黄芪汤治疗气虚水肿,这种水肿叫土不制水,水湿离经泛滥成灾。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显著。 例四,清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曾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以此观之黄芪补气固表之功诚伟哉! 黄芪缓补中气,吃法最宜清淡,古今名人最为青睐的莫过于黄芪做成的药粥。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一首诗写了喝黄芪粥的情景。诗名为《斋居》:“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赤箭,指中药天麻。过去也是日常做汤用的。 到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三十九岁谪居密州,大病初愈,常喝黄芪粥,用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孤灯照影日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当时他只因“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故用“黄芪煮粥荐春盘”。正可谓“情何脆弱梦何痴,做好人胜吟好诗。一缕东风杏林雨,仁心点滴即黄芪。” 从白居易到苏轼,自唐至宋,文人餐桌上都有黄芪粥,大病以后喝,吃素时喝,用黄芪粥来补益中气,强身健体,看来大儒也懂药食同源的道理呀。 黄芪斜切片 到了当代,民间流传一些彦语:“立夏开始喝姜茶,三伏就喝黄芪粥”,“常喝黄芪粥,人老病无忧。”概括的就是黄芪粥的作用。 有一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决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喝黄芪黑米黑豆粥。 当代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用加味黄芪粥治疗慢性肾炎。 还有著名学者胡适,在年秋天,他因得病,吃了不少西药,总不能完全见好。后来幸得名医陆仲安先生诊看,遂以黄芪为主药医好了他的病。时隔不久,胡适先生友人马幼渔的弟弟患水肿,肿到肚腹以上,两眼都不能睁开,众医均束手无策。陆仲安先生重用黄芪等药,不出百日,便治好了他的病。从那时起,胡适先生便对黄芪情有独钟。中年以后,经常用黄芪泡水饮用,以保持体力,强健精神,并推荐给许多人。戏称自己是“黄芪的说客”。 黄芪有补血、活血、托毒生肌功能,在治疗青春痘感染、坑陷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胜过灵丹妙药。我曾用黄芪绿豆皮煮水,治愈许多年青的男女,脸上起青春痘,有感染,坑陷,皮肤变色。具体方法是,先用当年的绿豆皮30克,加水毫升,大火煮20分钟,去掉绿豆皮,用煮好的水,入黄芪30克,文火煎30分钟,煎得~毫升,分2次口服,日一剂。服用期间忌醋。连用2~4个月,一般坑陷即可平复,皮色转为正常。 黄芪质地温和,不艳,不丽,体贴入微,补脾肺之气,生后天之血,把活血、生血慢慢的,悠悠的,绵绵的渗入人体之中。韧劲十足的甘糯气息,在“润物细无声”中缓缓的推动气血流动,肌肤润泽,五脏六腑也随之苏醒。如此缠绵浓郁的黄芪之香,再无力低微的生命也将为之一振,精神焕发。 有人拿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作比喻,说张飞像红参,关羽像生晒参,刘备就像黄芪,当年刘备被曹操软禁,曹操与之青梅煮酒论英雄,对他戒心十足。于是刘备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不明之境韬光养晦,看似绵弱无力,实则厚积薄发,最终脱困而走,与曹操三分天下。 黄芪本是王孙贵族,因生于北方寒凉之地,乡野之中依然保持颀长俊美,修得醇心仁厚。非但没有自暴自弃,反而集绵绵天地阳气于一身,经年一跃而成为医家圣药。 黄芪个子货 最后,我用一首忘忧斋主人写的黄耆诗赞,做为黄芪故事的结尾: “角尖叶绿紫花鲜,益土扶金力绵绵。 雅号王孙居塞外,俗名芰草出秦川。 补偏救弊源清任,举陷升阳本东垣。 药里四维梁栋佐,延年益寿似灵丹。” 让我们以黄芪为榜样,科学补气,健康补气,补活气、补生气。 附:黄芪是药莫滥用,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 “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 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或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或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或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或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 因此,人们常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气虚之证,滥用黄芪有害无益,以下这些情况下是绝对禁用黄芪的: 1、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2、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3、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4、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5、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文尾线—?版权声明: 1、文源:网络收集。 2、本平台旨在传播传统中医文化知识与理念,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联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jl/13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几种滋补五脏的食物,收藏起来吧
- 下一篇文章: 菊花红枣西洋参泡水养肝,肝友能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