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寒,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

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进入小寒虽然天气严寒,但此时已经是冬末,阳气已开始升发,自然界已经能看到朝阳的气息。大雁北回,喜鹊筑巢,雉始雊,梅花初开。小寒时节应花期而来的花信风,始梅花,候山茶,次水仙,捎来花开的声音,颇有春意渐来的意境。

《小寒》

朱淑真·宋

黄钟应律好风催,

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

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

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

参差又欲领春来。

养生法则

虽然阳气已开始回转,但小寒的养生要点是依旧是防寒保暖、保肾藏精。在此,我再给大家重温一下《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的养生法则:冬天的三个月,关键在于闭藏。冬季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开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密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冬日里,要温暖机体,光靠局部的保暖是不够的,关键在温补命门之火,肾之命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命门火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温补命门之火,艾灸肯定是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如果在家里担心艾烟的问题,可以试一下用中药热敷包外敷,热敷包的使用属于热熨疗法,此法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问·血气形态篇》曰:“行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刺布衣者以火碎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通过将各种药物或辅料加热,敷在患处或腧穴处,将热力和药力由肌表送达内里,连经络、通脏腑,可以起到行气活血、散寒除湿、舒经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中药有: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吴茱萸、补骨脂、菟丝子、花椒、青盐等,具体可根据不同的病症、年龄使用相应的配方。

适用人群

1、平素怕冷,下腹部、四肢冰凉者,热敷下腹部,大腿内侧、腰部命门穴;

2、各种痛症,包括颈肩腰膝疼痛且局部怕冷,热敷后缓解的患者,落枕也适合热敷,只需把药袋敷在痛处即可;

3、痛经、月经量少、准备怀孕的女性,可敷下腹部、骶尾部;

4、胃炎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胃口差的患者热敷中脘穴,手术后大便未排的热敷肚脐,术后小便难排的患者热敷下腹部的中极穴;

5、小儿肺虚寒型的咳喘可热敷背部,脾胃虚寒引起的疳积、胃口差可热敷肚脐,可辩证加丁香、花椒等芳香醒胃的中药。

使用方法

中药不需要打成粉,直接装入带有塑料拉链的布袋里(某宝有卖)加热使用。有两种加热的方法。

1、把中药包隔水蒸10分钟后取出,待药包温度凉至皮肤可耐受时进行热敷。

2、用一张厨房纸巾蘸满水或米酒,平铺在微波炉碟子,上面再放中药包,用中高火加热3分钟后取出翻面继续再加热3分钟则可取出使用。

注意事项

1、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通常40~50摄氏度即可,热敷30分钟左右。如果在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热敷,温度需要再低一些,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热敷,切记不要把皮肤烫伤;

2、皮肤易过敏者先局部皮肤试用,确认无过敏现象后再加长时间、大范围热敷;

3、皮肤有病损或破溃禁用;

4、妊娠期禁用;

5、女性月经期量少或痛经可继续使用,量多色鲜红者则不用;

6、热敷包一般适合有寒症或虚症的患者;不适合热性体质、发热的病人使用。当感冒发烧期间,需要冰敷的关节红肿疼痛,痛风等情况下都不适宜使用。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一包药可多次使用,药物味道挥发尽则需换新的药包。

中医科专家推荐

长按识别下图一键挂号

供稿:中医科蒙智扬

编辑:宣传科新媒体工作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ifuzia.com/lfzcd/1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