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middot药性理论及配伍与用
一、药性理论的内容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二、四气:寒热温凉 寒凉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作用。 温热药物: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作用。 临床应用:“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大寒用大热,微寒用温热。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三、五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都是辛味。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淡: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酸(涩):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酸还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 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酸味。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 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咸又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四、升降浮沉 影响因素:药物性味;药物质地,炮制和配伍 对临床指导意义: 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风热,用薄荷、菊花来疏散; 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如热结肠燥用大黄、芒硝来泻热通便; 3、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用代赭石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 4、病势下降陷,宜升不宜降,如气虚下陷,久病脱肛,用黄芪、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5、升降并用是适应复杂病机,调节紊乱脏腑功能 如:心肾不交虚烦失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原。 五、归经 理论基础: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所治病证为依据。 临床指导意义:有助于临床辩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药。 如:羌活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治阳明经头痛,柴胡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治厥阴经头痛,细辛治少阴经头痛。 六、毒性 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用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其他:个体差异、药不对证、自行服药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列入的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配伍的内容: 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马齿苋治痢疾;独参汤单用人参大补元气;清金散单用黄芩治肺热咳嗽;夏枯草消瘿瘤;益母草膏调经止痛 2、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附子配干姜增强;全蝎配蜈蚣 3、相使:以一种药物作为主药,另一种药物为辅。如黄芪配茯苓;枸杞子配菊花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 5、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生姜杀半夏;金钱草杀雷公藤;麝香杀杏仁;绿豆杀巴豆;防风杀砒霜等。 6、相恶: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7、相反: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 相须、相使,表示增效;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歌;十九畏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搏莫相依。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属于绝对禁用,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一般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肠及辛热滑利等药,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冬葵子等。 饮食禁忌: 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品; 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胸痹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 肝阳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 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 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 肾病水肿: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食品等。 此外:常山忌葱;地黄、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薄荷忌蟹肉;蜜反生葱;柿反蟹等 十年专注品牌保障 编辑部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uzeiz.com/lfzcd/11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腹胀中医治疗经验方大全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学middot药性理论及配伍与用